第01章 農村篇——兒時回憶(1 / 3)

望著平靜的月幺河,這條陪伴了自己大半個青春的的護城河,林星內心忽然安靜了下來。

車水馬龍的夜晚,燈紅酒綠的對岸,五分褲,大人拖,濕潤的小眼睛其說明這個已經20歲的小青年內心其實並不平靜,至少在來這裏之前是有故事的。

第一部分 開始的記憶

林星是個正常的小孩,吃八個月的母乳長大,爸媽長年在外打工,從小便和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有個親哥哥,在他剛剛6歲那年,哥哥練車摔斷了左臂,花錢接上去了,除了看上去有點外拐之外,與一般哥哥一樣,很疼自己的弟弟,很多東西都會讓自己的弟弟。有個表弟,是姑姑和川西的姑父的孩子,很機靈但是很調皮,經常跟爺爺奶奶耍小聰明。很早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三個小孩便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了。

那年的春天,村裏的學校放了學,小屁孩兒們便像毛毛蟲一級一級的離開學校,首尾相接,長長的“火車”自然可以觀賞沿途的風景。其實孩子們已經開始離隊摘取路邊的“刺球”來戲弄自己的朋友,那是種綠綠的,渾身長滿小刺的小球,不注意被紮一下的話還怪疼的,但是如果有意識的去摸,發現還挺舒服。林星就屬於貪玩的小孩,他也喜歡摘刺球紮人,紮了幾次發現周圍的朋友都有防備意識。他想,這就沒意思啦,於是他就想找哥哥玩。

“哥,哥,給你一個東西。”林星跑到林昊麵前,笑嘻嘻道。

“什麼東西呀?”林昊有些疑惑,但也有些猜測。

“你把手伸過來,伸過來。”林星有些緊張。

“什麼東西啊?”林昊很乖地伸過去了,“刺球啊!”林星笑嘻嘻地把刺球用力地往哥哥的手按了下去,然後開心的跑走了,隻留下哥哥在那裏瞪眼睛。

那年,一個7歲,一個11歲。

對於放學後的時光,林星是沒有印象的,是和大多數農村孩童一樣到處戲耍,還是當一個認真的好孩子幫忙做家務,認真的寫作業,林星真的記不清了。

唯一有印象的時候,是有一次爺爺要帶林星到村委會去辦理什麼證明,結果在村委會前麵的大石板上,聚集著許多類似林星的同齡人在那裏“打卡”,其中就有一個比較熟識的班長王鵬,所謂打卡,就是雙手掌交錯合攏往對方的類似遊戲王裏的卡片周圍地麵猛的拍擊,卡片被翻開了就贏了,輸的一方當然要老老實實的交上自己的卡片。這樣的遊戲林星也喜歡玩,所以看到王鵬在和其他孩子玩,心裏癢癢,跟爺爺申請的一下便高興地加入了他們。,那時候哥哥已經五年級了,屬於比較大點的孩子了,而表弟又是比自己小兩歲,沒他會玩,所以其實大多數快樂的遊戲時間是和王鵬他們一起打卡,彈彈珠。

那時候的自己還沒現在那麼貪睡,很早就起來了,因為一起來就很快能到學校裏陪同學玩。早上玩的大多數是彈彈珠,在教室前麵的土地上提前挖幾個遠點的彈珠坑,就可以陪幾個來的早的同學一起比賽彈珠,依次進洞就算贏,可以在進坑途中把別人的珠子彈飛,因為大家那時候都沒有什麼時間概念,所以後來的同學想進來玩都會說一句“加一個,加一個”,這也是林星印象最深的一句了。下課的時間大多是用來打卡,這時候的走廊上下都堆滿了學生,很多都是趴在地上,方便打卡,也有女同學跳皮筋的,不過大多數都是男孩子湊在一起玩。

五毛一包的辣條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零食,但是雖然買的人多,但大家都比較節製,因為其實都並不富裕,林星的每周的零花錢也才五毛或者一塊,而且買了辣條也會因為一句“來一根”導致自己其實並沒有吃到多少,不過所幸大多時候分給的都是自己玩的好的夥伴,並沒什麼臍帶。唯一麻煩的就是掃地的時候會經常要清理別人吃完的垃圾,很麻煩,可能這也是林星以後堅持垃圾入筐的原因吧。

第二部分 周邊的人

林星家以前是村裏最窮的家,據奶奶說,年輕時的爺爺從部隊退伍下來,除了早起賣魚,很少幹農活,大多數是在家裏抽煙喝酒睡覺,小學文憑,是林家最小的一個。奶奶沒讀過書,不認識一個大字,也算是艾家最小的一個,所以分家以後,全憑奶奶吃苦耐勞,把屎把尿的把一家子拉扯到大,後來因為林星的爸爸想娶老婆了,爺爺才開始拚命地做小工,做農活。

爺爺奶奶家有兩層,自打林星記事起,印象中,也就有客人才讓他們住第二層,或者叔叔帶女朋友到爺爺奶奶家住幾天都是住在第二層的。其實對於林星來說,他從來沒上過第二層,一直都在第一層,這或許跟以後林星恐高有些關係吧。(還是建議朋友們多帶小孩兒出去玩,高處玩,對以後都有幫助。)

正對麵的一家是用白瓦的比較富裕的一家,不過他們與林星家有一道一米多高的圍牆相隔,幾乎沒有交集,他們有比較大的小院子,經常養一些花花草草,印象深的是他們門前的一棵大芭蕉,很大葉子,有點割人。他們旁邊有一家小屋子,很高的台階,但是是用土塊堆積成的,裏麵住著一位白發蒼蒼的奶奶,姓孔,估計就她一個住。

其實林星隻見過她幾次,但是卻記下來這位舉目無親的奶奶,因為她實在太慈祥了。第一次奶奶帶著他去孔奶奶家串門,那位老人就很喜歡他,很慈祥,特別是那雙渾濁但明亮的眼睛,很和藹,任由他玩耍,其實她家不大,但是林星去記得很清楚,因為他跑遍了這位老人的家裏所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