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平凡不能平庸,卓越高於一般(2 / 3)

對日本企業來說,泡茶招待客人是一個重要的儀式。如果泡的茶不好喝,客人常會直接推斷這個企業一定管理不好。所以,泡茶事雖小,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生,非常向往記者的工作,於是去某報社應聘。她被錄取了,但是由於沒有記者的空缺,主管叫她暫時做一些為同事泡茶的工作。作為一個滿懷夢想的大學生,隻為大家泡茶,心裏當然非常失望。不過,想到報社也不是有意輕視她,待遇也不錯,就安慰自己不用急,將來還是有機會的。於是,她坦然去上班,每天為同事泡茶。

三個月過去了,她開始沉不住氣了。心裏總是抱怨:“我好歹也是個大學生!卻來天天為你們泡茶。”這樣一想,她泡茶就不像從前那樣愉快了,泡出來的茶也一天不如一天,但她並未察覺。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她泡好茶端給經理喝,經理喝了一口就批評道:“這茶怎麼泡的!連泡杯茶都不會。”她真的氣炸了,幾乎哭了出來:“誰要在這個鬼地方繼續泡茶呢!”正準備當場辭職的時候,突然來了重要訪客,必須好好招待。她隻好收拾起不滿與委屈,想:反正要離開了,就好好泡一壺茶吧!

於是,她認真地泡好茶端給客人和經理,當她轉身剛離開時,突然聽到客人由衷地讚歎一聲:“哇!這茶泡得真好!”這時,連那位批評她的經理都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情不自禁地讚美道:“這壺茶真的特別好喝!”就在那一刻,她自己也呆住了,想:隻是小小的一杯茶而已,竟然造成那麼大的差異,或被上司批評,或被大家讚不絕口,這茶裏顯然有很深奧的學問,要好好地去研究。

從此以後,她不但對水溫、茶葉、茶量都悉心琢磨,就連同事的喜好、心情也細心地體會,甚至連自己泡茶時的心情狀態會帶來的結果也了如指掌。很快,她便被安排在了夢寐以求的記者崗位上。因為,領導想:“泡茶時那麼細致專心的人,一定很精明能幹。”

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境貧寒無力承擔學費而被迫輟學,便背井離鄉出去打工。在打工時,他總是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學做生意。通過努力,最後他開了一家米店。

由於當時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裏經常混雜著沙粒、小石子……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但是這個人卻沒有忽視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每次在賣米的時候他都把米裏的雜物撿幹淨,他的這一舉動不僅反映出他的細心周到,而且深受顧客的信任和歡迎。

然而,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滿足,而是更用心地盤算著顧客的消耗量,設定標準,把握時間,製定比例。估計其顧客差不多缺米了,就主動將米送到顧客家中,這種考慮周到的細致服務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不僅方便了顧客,而且也使自己的米店在當地留下了美名,日銷量從開業之初的十幾鬥發展到後來的一百多鬥。

就這樣,他堅持提供細致服務,最終走向了成功。這個人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台塑大王”王永慶。除盡米粒裏的沙粒,用心盤算顧客的消耗量,把握時間,製定比例,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當平凡的王永慶堅持做好這些小事時,他就走向了卓越。可見,成就大事者,絕不忽略和輕視小事,而是努力從小事做起,認真把小事做到位。

智者善於以小見大,從平淡無奇的瑣事中悟道。他們不會將處理瑣碎的小事當做一種負累,而是當做一種經驗的積累過程,當做成就宏圖偉業的必修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卓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需要不斷積累。

一件我們不屑一顧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的機遇。因此,哪怕是一件小事,我們也應該用心地去做。成就大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習慣。隻有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才能成就大事;唯有培養好日常良好的習慣,最後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所以,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希望避免失敗,獲得成功,就得從小處著手,把細節做好。

每個人都應該時常提醒自己:如果希望成功,千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曆練自己的心境,沉澱自己的情緒,學會從零做起,從小事做起。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擔大任的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令自己滿意的美妙人生。

在寂寞中守候成功

對一個人來說,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也許肉體上的折磨算不了什麼,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最難熬的。如果你有心開創自己的事業,你就一定要先在心裏問一問自己,麵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精神力”。如果沒有,那麼一定要小心。

許多人尤其是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往往會對自己選擇的工作不滿意,常常抱怨公司或單位的條件太差,埋沒了自己的才華,整日感歎沒有一個伯樂來賞識自己這匹“千裏馬”。因此,在做事上就形成了拖拖拉拉的習慣,工作上隻能保持3分鍾的熱度,這山還望那山高,總是在暗地裏盤算著要去別的地方走一遭,換個新環境,舒暢舒暢。

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作出選擇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心踏實下來,堅持下去,那他一定會在腳下的這塊土地上掘出生命之水來,而不是挖一個坑換一個地方,到最後還有被渴死的可能。有些時候,缺乏堅持的恒心,缺乏忍耐的精神,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訓練出這樣的品質,沒有這樣的機會培養出這樣的習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在一群小學生身上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給每個孩子發一塊軟糖,然後告訴他們說他有事要離開一會兒。他希望孩子們都不要吃掉那塊軟糖,並許諾說:假如你們能將這些軟糖留到我辦完事情回來,我會再獎勵給你們兩塊軟糖。然後他就出去了。寂寞的孩子們守著那塊誘人的軟糖等啊等,終於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塊軟糖。接著,又有人做了同樣的事……20分鍾後,米歇爾回來了。他履行諾言,獎勵沒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兩塊糖。多年以後,他發現,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無成,而日後創出一番業績的全都是當年那些願意等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