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中魁巧施奪城計 幽州王集結北國兵(2 / 3)

出動,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和唐軍拚個魚死網破。何去何從,請各位定奪。”各位王爺、狼主聽了,一個個緊鎖雙眉,惆倀不已——有的說:“唐朝十萬裏江山,兵多將廣。我北國與他為敵,無異於雞蛋碰碌碡。不如早謀退路,保國衛家。”有的說:“唐朝興兵掃北,是衝著大周皇帝來的。我們與他無仇無恨,現在講和為好。”武則天見多數王爺、狼主想退出戰場,忙說,“依朕看來,如果不戰而和,非但前功盡棄、失去擴大版圖的良機。而且國家淪亡、黎民塗炭,會落個千古罪人。”肖爾汗說:“陛下,請您把話講清。”武則天說:“依朕看來,現在正是滅唐的良機到了。”“何以見得?”“現在,天氣漸寒,中原軍兵衣裳單薄,且不服水土,這乃天時也,唐軍千裏迢迢而來,每天需從中原押糧運草。而我軍守家在地,不用為此犯愁,此乃地利也;北國三川六國九溝十八寨的人丁,個個協力同心,驍勇標悍,此乃人和也!現在,唐營中的戰將,薈萃了中原的精華。若將這些人挫敗,中原再無強手。我們收複中原,便可長驅直八,一舉成功。”武則天這一番話,把肖爾汗說得出神入畫,可真動心了。於是,說道:“大周皇上說得有理。唐朝的人馬,加起來不過二十餘萬。我三川六國的兒郎,人人善騎,個個善戰。不妨趕快征集軍兵,以一倍的兵力對付他們,準能取勝。”王爺和狼主們聽了,再不講停戰息兵的事,各自琢磨起擴兵的辦法。肖爾汗見大家再無異議,才說道:“我們再商量一下調兵遣將的辦法。”經過一番議論,當下商定:三川六國九溝十八寨,各調人馬,限三天內到幽州城外集結。再說牧羊城的唐軍,經過幾天歇兵,就要準備攻打幽州城。這一天,忽有探馬來報,北國各地又發來重兵,齊向牧羊城集結。廬陵王和薛剛登城現望:隻見北麵塵土漫天,人馬蓋地,也說不清能有多少。薛剛令人詳細打探。接著,同廬陵王回到銀安寶殿,召集眾將,籌劃對策。書要簡短。君臣正在議事,就見探馬來報:“啟稟元帥,北國三川六國集結了四十萬人馬,駐紮在牧羊城西、北兩麵。”薛剛聽了,心中合計。看來,北國要孤注一擲。啊呀,這仗該如何打法?工夫不大,又有探馬來報:“北國又發來二十萬人馬,把牧羊城東,南兩麵圍定。”廬陵主聽了,忙對薛剛說:“薛王兄,北國幾十萬人馬,又把我們包圍起來,你看這該如何是好?”薛剛陷入沉思,隻是說道;“容臣三思。”薛奎見別人都悶頭不語。便說:“老丈人,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屯’。趁他們還未紮穩大營,先打他個措手不及,不就好辦了嗎?”薛剛搖了搖頭,沒有說話。紀鸞英老夫人說:“我大唐朝與北國交戰,全是武剛天挑起來的。這樣互相殘殺,她便可收漁人之利。為此,我們決不能中了她的奸計。”薛林也說:“鐵裏古元帥決定開城獻關之時,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們對北國軍兵要手下留情。我和鐵裏金娥點頭答應,他才自刎身亡。”馬金鈴也說:“秋雲姑娘臨終時也囑咐,將來薛林歸唐,在兩軍陣前,要給肖爾汗留一條性命,對烈女的遺願,也請元帥三思。”薛奎聽著聽著就火了:“兩軍交戰,非死叩傷。這個也不能殺,那個也不能傷,這仗該如何打啊?”廬陵王說:“奎兒莫急!剛才,大家說得有理。我們若是硬打硬拚,那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嗎?為此,想一個兩全其美之策才好。”軍師徐美祖說:“我們能和北國修好,息兵停戰,讓他們獻出張、武兩黨,乃為上策。但是,現在北國以三倍於我的人馬,來和我們較量,有破斧沉舟之勢。看來。此策難行。”薛剛想了很長時間,才說:“若要北國停戰息兵,交出叛逆不難,非得我們調集重兵,形成威逼之勢。到那時,北國願降也得降,不願降也得降。”廬陵王想了想,傳下旨意:“派人回長安請兵,調集五十萬人馬。造成逼降之勢,再與北國修好。”廬陵王說罷,寫了一封折報。派薛雷日夜兼程,回長安麵君請兵。薛雷接過折報,幾員戰將護送他衝出番兵的重圍。爾後,單人獨馬奔長安而去。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