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評價(1 / 2)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是三國時代換過最多主子的謀士,因此不明究理之人往往認為他是個事主不忠之人,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其實說賈詡事主不忠的人,多是以個人情感判斷,而無理xing思考。事實上賈詡真正為人詬病之處並非此事。看看賈詡換過的主子和理由就不難了解。

(一)董卓→牛輔→李傕:

董卓死,其婿牛輔繼之;輔又死,部將李傕繼之,故詡事此三人自非叛主也。

(二)李傕→段煨→張繡:

若真要說賈詡事主不忠,也隻有這段曆程:(1)李傕:賈詡見李傕無道,也可能是對於勸李傕等人入長安一事感到內疚(詳見後述),因此在削弱李傕兵力及幫助獻帝逃離長安之後就離開(三國誌賈詡傳: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2)段煨:當時賈詡已頗具威望,段煨雖然敬重卻忌憚之,令賈詡感到不安(詡曰:煨xing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因此不久後即投靠早已熟識的張繡(3)賈詡在張繡底下終於獲得重用,並且三番兩次打敗曹cao。

所謂良禽擇良木而棲,甘寧如此(劉表→孫策),趙雲也如此(公孫瓚→劉備),但何以趙雲成了赤膽忠誠的代表,賈詡卻是不忠的代名詞?這個問題稍後再說。

(三)張繡→劉表→曹cao:

這段也沒什麼好說的,張繡先依靠劉表再投降曹cao,賈詡當然跟著張繡換主子,就像張遼、高順跟著呂布從丁原之處跑到董卓手下。但是張遼、高順之事沒人問,而賈詡卻得了跳槽高手的稱號?我想是因為他說服張繡降曹不降袁的論述太著名的關係。

綜合以上三點,說賈詡事主不忠根本不恰當。賈詡隻是跳槽而非叛主,段煨更是心甘情願讓賈詡離開,還善待其家人,比之法正、張鬆的賣主行為好得多。不過這種想法的出現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幹了一件後人無法諒解的事。

董卓亂政期間,賈詡在其女婿牛輔手下做事。董卓死後全家抄斬,加上王允yu殺盡涼州人的傳聞四起,賈詡既是董卓舊部又是武威姑臧人,自然也在黑名單之中,於是出了三國史上不下李儒火燒洛陽的餿主意:聯合李、郭、樊、張四個董卓部將直取長安。

在賈詡的幫助下,李傕等人以為董卓報仇為號召,一舉打敗呂布攻下長安。但是四個臭皮匠,還是臭皮匠,照樣贏不了諸葛亮(我爸告訴我的,意思是事情還是要交給懂的人做),李傕、郭泛毫無政治才能,把長安搞得一團遭,後來更因為爭權奪利在長安城中開打,幾乎把長安給毀了,因此賈詡的保命之計成了最為後人非議之事。

那麼這件事與賈詡不忠的評論有何關聯呢?理由很簡單,就像政治人物行政效率差,會受到批評的不會隻有政績,有心人士還會把他私生活中的可議之處挖出來,並加以誇大渲染。若將賈詡攻陷長安視為不良政績,則他的跳槽情形正是被誇大之處。

由於上述聯四賊陷長安之計的影響,後人對賈詡的評價多是負麵,頂多中肯,而唯一能為賈詡帶來正麵評價的隻有能力。

賈詡的才能包括戰況分析、揣摩主子和敵軍心思以及離間計,至於戰略規劃則少有記載。對於戰況分析最有名的應該是在宛城以敗軍追擊大敗曹cao。三國誌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複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jing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jing,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繡乃服。這是賈詡在宛城之戰後第二次讓曹cao敗得莫名其妙。

後來曹cao和袁紹同時派人招降張繡,賈詡早看透袁紹的無能與曹cao的心態,因而斥退袁紹使者。除了賈詡對張繡分析的三點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誌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之外,顯然賈詡也跟郭嘉、荀彧一樣看出曹袁之戰曹cao贏麵較大。(當然,我不得不承認這方麵仍不及郭嘉。)

賈詡在曹營中的表現比較不搶眼,他沒有如同郭嘉、荀彧獻給曹cao完整的戰略規劃,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戰時用計大敗顏良、文醜,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貢獻,三國誌賈詡傳提到: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裏營,破之。紹軍大潰,河北平。但是賈詡這段勸曹cao作速進兵的建議在演義裏卻變成許攸提出。說到許攸,許攸來降的情形在三國誌荀攸傳中與演義所說的頗有差異,當所有魏將都懷疑許攸是以曹cao故人的身分使計欺騙曹cao時,賈詡與荀攸力排眾議勸曹cao相信許攸,因而取得烏巢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