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醜一驚,定睛尋去,竟是一位白袍少年。
隻見那少年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英俊非凡。
此人手提一杆“鵬羽飛天槍”,座下一匹“清霜照夜白”,那寶駒竟是:晴雲滿身雪作花,四蹄一動疾飛翼;跳梁掣柱不受羈,雄心隻欲千裏馳;瑤池宴罷幸驪山,霓旌前導鳳輦移。
這小將端的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
文醜見這少年如此不凡,不敢大意,使出全力與其戰到一處。
二人殺在一起,隻見兩杆銀槍被舞的皆是破空點日,飛天走地。
電光火石間,二人已戰了五六十回合,竟不能分出勝負。
正在此時,後方喊聲大起,原來是公孫瓚部下救軍尋到此處。
文醜此刻已是疲憊不堪,早沒了初時的狂氣。又見公孫瓚手下兵馬追來,若是不走,怕是要命喪於此。
於是提起全身氣力,猛的使出一招橫掃千軍,蕩開對方飛天槍,撥馬便向來路奔去。
那少年見文醜逃走,也不追趕,自是停馬立槍守在公孫瓚身前。
公孫瓚先前爬到坡上看二人交戰,隻看的是目瞪口呆!現在見那少年未走,又護在自己身前,心中大喜!急忙下坡來與少年搭話。
“小將軍無須擔心,遠處而來軍馬皆是吾的部下。方才多謝小將軍仗義相救,敢問這位小將軍來自何處?”公孫瓚謝過少年,又問道。
“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為袁紹轄下之人。師傅說‘天下將亂’,便賜我名駒、寶槍,命我下山輔佐明主。因見那袁紹並無忠君救民之心,所以特來投將軍麾下。誰料竟於此處相遇。”趙雲施禮答道。
公孫瓚聽後大喜過望!遂帶趙雲同歸營寨,整頓甲兵。
次日,兩方又在界橋對壘作戰。
公孫瓚令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
馬有五千多匹,皆是白馬。馬兵軍隊,人稱“白馬義從”。
因公孫瓚曾與羌人作戰,盡選白馬為先鋒,帶領“白馬義從”所向披靡。
羌人但見白馬就逃,故又稱公孫瓚為“白馬將軍”。
袁紹見公孫瓚擺出“羽翼雙風陣”,便也分出兩千弓弩手為兩隊,讓顏良、文醜各領一支為先鋒,分別對住兩翼軍馬陣腳。
又命麴義帶領八百弓弩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
袁紹自領馬步兵數萬,在後接應。
公孫瓚初得趙雲,又見趙雲年少,雖武藝高強,但不知其心性和領軍能力如何,便讓他領了一軍在後方策應。
兩軍擺陣對壘,公孫瓚命大將嚴綱為先鋒,又自領中軍,立馬於橋上,旁邊豎起紅圈金線的“帥”字大旗迎風飄展,好不威風!
兩軍嚴陣以待!
麴義率先命人擂響戰鼓,嚴綱亦是擂鼓相對,嚴陣以待。
誰料,麴義這方擂鼓兩個時辰卻不進軍。
兩個時辰後,嚴綱按捺不住,下令大軍衝鋒。
麴義見嚴綱終於領兵攻來,便命八百弓手皆伏在遮箭牌下,聽得炮響,才可出身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