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隨即請來仆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商議計策。
孫瑞出計說道:“前些時間陛下偶染小疾,方今痊愈。不如以此為借口,遣一能言之人,去往郿塢請董卓回來,商議朝廷大事;另一麵以天子密詔付與呂布,使其領兵埋伏在朝門之內,引董卓入而誅之。此為上策也!”
黃琬點頭說道:“此計甚妙!隻是不知遣何人前去郿塢合適?”
孫瑞沉思片刻,捋須說道:“有一人,定能當此重任。”
“何人?”王允、黃琬同聲問道。
“乃呂布同鄉騎都尉李肅。此人本在董卓帳下效力,勸說呂布殺丁原領兵歸降的就是他。呂布歸降董卓後,李肅卻未得到任何嘉獎封賞,自此懷怨在心。若能令此人前去,董卓必不見疑!”孫瑞答道。
王允說道:“此計大善!既如此,可讓呂布親去遊說李肅,李肅為泄私憤,定能前往。”
於是三人請來呂布共議。
呂布聽了孫瑞計策,厲聲說道:“昔日勸吾殺丁建陽歸董卓,亦此人也。今若不去,吾先斬之。”
於是又使人密請李肅前來。
眾人相見禮畢,呂布率先說道:“昔日兄台勸吾殺了丁建陽而投董卓,言說董卓為當世英雄。但今見老賊上欺天子,下虐生靈,惡貫滿盈,人神共憤!該當如何?”
李肅聽後大驚!隨後深施一禮,歉意道:“某當時亦被董卓老賊巧言蒙蔽,犯此大錯,望將軍莫怪!”
呂布對李肅的態度較為滿意,又說道:“既如此,汝當與吾等同仇敵愾,誓除老賊,以謝天下!”
李肅聽的額頭見汗,急忙回道:“肅願效犬馬之勞。”
“忠孝可去郿塢傳天子詔書,宣董卓入朝議事。吾伏兵誅之,力扶漢室,共作忠臣,尊意若何?”呂布遂將計策告之。
李肅聽後,大義凜然的說道:“吾願除此老賊久矣,隻恨未得同心之人!今將軍與諸位大人若行此事,真乃天賜良機也,肅豈敢有二心!”說罷又折箭立誓。
王允捋須笑道:“忠孝若能幹成此事,必得陛下賞識,高官厚祿指日可得。”
李肅再次拜謝:“多謝諸位大人栽培!”
次日,李肅領了天子詔書,引十數騎,趕去郿塢。
到了郿塢,門人報之董卓,說天子有詔而至,董卓將其喚入。
李肅見了董卓以君臣禮儀參拜。
董卓笑道:“忠孝親來,不知天子所詔何事?”
李肅答道:“恭賀主公,大喜之事!”
“哦,何喜之有?”
“天子羸弱,病體方才痊愈,欲會文武百官於未央殿,商議禪位於太師,故有此詔。”李肅高興答道。
董卓聽後驚喜交加,又問道:“不知王允之意若何?”
“王司徒已命人築好‘受禪台’,隻等主公前往。”
董卓聽後開懷大笑,說道:“吾夜間夢到有一龍罩身,今日果然得此喜信。天命如此,時不可失!”
於是立刻下令命心腹大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固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
董卓轉身看到李肅,又大笑說道:“吾登基為帝,汝當為執金吾。”
李肅心中冷笑,麵上卻是大喜稱臣拜謝。
董卓入了後殿,與老母報喜辭別。
老母已年過九十,見了董卓問道:“吾兒何往?”
董卓喜答:“兒將回長安受禪漢室,母親早晚為太後也!”
老母卻說:“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