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等人望見天子黃蓋,約住攻打軍兵,於馬上口呼“萬歲”。
獻帝亦是膽顫心驚,無奈之下走上宮門樓,小心倚樓問道:“卿不侯奏請,帶軍攻入長安,意欲何為?”
李傕、郭汜在馬上仰麵而奏:“董太師乃是陛下社稷之臣,卻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仇,非敢造反。但見王允,臣便退兵。”
王允此時正在皇帝身側,聽了此話,大笑一聲,上奏道:“臣本為江山社稷行事。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誤國家。臣拜請下見二賊。”
獻帝聽後眼含淚水,徘徊不忍下命。
王允見事態緊急,不等天子降旨,便從宣平門樓上一躍而下,跌在地上忍住斷骨之痛,大呼道:“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見了王允,皆拔劍在手,怒叱道:“董太師何罪之有,汝卻設計謀害?”
王允聽後哈哈大笑,高聲喊道:“董賊之罪,彌天蓋地,不可勝言!老賊受誅之日,黎民百姓皆相歡慶,爾等不曾聽聞乎?”
李傕又大怒道:“即便太師有錯,我等卻何罪之有,竟是不肯相赦?”
王允大罵:“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二賊不再多言,手起劍落,把王允殺於樓下。
史官有詩讚之曰:“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霄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李傕、郭汜殺了王允,又下令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
士民見之,無不捶胸落淚。
當下李傕、郭汜商討道:“既殺到了這裏,不如殺了天子共謀大事。此時不做,更待何時?”於是就要下令弑君造反。
張濟、樊稠在一旁聽了急道:“萬萬不可!”
李傕仗劍問道:“有何不可?”
張濟回道:“吾等乃相府一將,今日行事全憑為太師報仇而來。若殺了天子,天下人心又怎會歸於我等,隻會引來諸侯討伐,恐是為別人做了嫁衣而已。”
李傕聽後,於馬上沉思片刻,收劍入鞘問道:“汝等可有妙計?”
樊稠在一旁諫言道:“不如效仿太師昔日所為,仍奉獻帝為尊,吾等皆領封為公卿大臣,名正言順掌管天下。再以帝詔引各路諸侯入關,去其羽翼。待時機成熟,然後將獻帝誅而代之,天下可圖也!”
“善!”李、郭二人從其言,依策行事。
獻帝見王允身亡,自在那裏傷心了一會;又見李傕等賊還不退兵,便在樓上宣諭道:“王允既誅,軍馬何故不退?”
李傕在馬上回道:“臣等有功皇室,未蒙賜爵,故不敢退軍!”
獻帝聽後,心中大罵這幾個賊臣不要臉皮,無奈之下,又在樓上高呼道:“卿等欲封何爵?”
李、郭、張、樊四人私下商討一番,將所要官銜爵位寫於紙上交於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