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十娘拿出一袋袋的膠泥、木質、陶瓷、鐵質和兩千餘枚銅質活字模時,趙德芳被徹底震驚了。
他認真查看著手中的字模,這老祖宗發明的一個個活字,就像火花一樣在他腦海裏跳躍,這麼一個偉大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比歐洲早了400年,比亞洲也早了400年,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造福了全人類,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但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並沒有把金屬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的發明,而是把這一成果給了韓國人,韓國反倒是申遺成功。
為什麼呢?韓國人看到了沈括《夢溪筆談》記錄的兩個缺陷:
第一,用膠泥做活字,易碎,不牢固。韓國發明的活字是鐵做的。
第二,沈括的文字隻是告訴了我們,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隻是停留在設想階段,並沒有實施,並沒有印刷的實物存本。而韓國有一本金屬活字本《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
這兩個缺陷,顯然在申遺過程中是致命的。但是,人們很清楚的看到,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一次技術革命,而膠泥到金屬隻是材料的改良。我們必須承認畢昇在技術上的偉大創新,同時承認沈括對技術的深刻理解和反複探究,對於韓國申遺成功,我們隻有提高文化保護意識。
“十娘,你這裏都有對應的書籍嗎?”趙德芳問道。
“有的還有留存,有的卻沒有留存,但是,民婦有印象,國子監和好幾個書院裏都有藏的。”李十娘道。
趙德芳這才放下心來,現在要好好保存這些活字,保存好一些書籍,否則千年以後恐怕又要被棒子國黑了。
“你說的這些個問題,本王會盡快解決的。”
“如果能夠把活字用起來,肯定會更加方便,但不知祖王爺有何打算?”
“我們要以鉛活字為主,鉛字和碳墨結合印刷效果最好,而且成本低廉;還要改變排版方式,現在是以韻腳為主,查找複雜,將來要改成以拚音為主;還要簡化漢字筆畫,增加漢字數量。”趙德芳道。
李十娘有的地方聽得懂,有的地方卻聽不懂。她誠懇的對趙德芳道:“民婦情願為祖王爺分憂,還請祖王爺吩咐。”
“好,本王正有計劃與您合作。”
趙德芳將眾人召集到一起,將李十娘向大家介紹,並開始了他的構想。
“各位,如今各地戰事未定,溫州城尚可安全無虞。當前很迫切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官辦一家報紙,通過發行報紙來將皇家和官府的政策和成果予以傳播。”
“報紙?啥是報紙?”眾人疑惑不解。
“報紙比邸報內容豐富,我們說的話,辦的事,我們製定的政策,決定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報紙告訴大家,廣而告之,讓老百姓了解我們的執政方向,讓地方府衙按照公開的步驟來落實,讓百姓監督我們的官員。同時,報紙還可以傳播知識和文化,了解時事動態,比如,大宋軍隊又收複了哪座城,如何治療頭疼發熱,農諺,日曆,節氣等。”
“本王設想,報紙就叫《大宋日報》,第一版主要刊登朝廷動向,國家大事,第二版主要是朝堂決策,包括土地政策、鹽鐵政策、市舶司、大宋法律、判案等,第三版主要是傳播文化知識方麵,包括刊登四書五經,農書醫書等,第四版主要是各地動態,藝術舞蹈,話本曲藝,日常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