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和談拖了那麼久”這一點,其實就已經說明了戰爭沒有結束的事實。
那一次,他們不過是阻止了徹底的毀滅,卻並沒有斬斷仇恨的連鎖。克魯澤的詛咒,依然在起效果。之所以沒有打下去,不過是雙方都暫時無力打下去了而已。
逃避沒有用處,他們遲早得麵對這個事實。
他的父母搬到了十二月,他也就回家住了幾天。不管怎麼說,他到底還是想要知道奧布、卡嘉麗和阿斯蘭的情況。所以他上網尋找,也看電視新聞。
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發現PLANT和奧布的衝突,僅僅是為了阿斯蘭和卡嘉麗的未來擔憂。
雖然沒有說過,也知道阿斯蘭那個時候跟著卡嘉麗走,有一定的逃避成分——所以沒法勸阻——但他到底還是希望他們能有個好結果的。
可結果是……
他一開始關注的,是PLANT對奧布的報導。
其實這也是他第一次關注他國對奧布的介紹。可以想見,這肯定和奧布本土的輿論環境不同。PLANT的時政評論對奧布的政局評價,是奧布本土不可能會有的犀利。
他看到了奧布的複興,可也看到了權臣的囂張和卡嘉麗的無力。
PLANT在戰後溫和派掌權的時候,就已經和奧布成為了盟國。但說是盟友,雙方卻沒有簽訂明確的盟約,隻能說“達成共識”而已。
可是溫和派應該是會希望和奧布達成具體的盟約的。即使是迪蘭達爾成為議長之後,伊紮克·玖爾訪問奧布也有這樣的原因在。但這個願望始終不曾達成……不是因為卡嘉麗不願意,而是因為塞蘭不願意。
塞蘭家族偏向大西洋聯邦,這實在是太明顯。
在時事評論節目裏,評論員說出“隻要奧布堅持‘和調整者和平共處’的國策,它就永遠都是我們要爭取的盟友”這樣的話的時候,他分明察覺到了其中的諷刺意味。
隨著PLANT的獨立與發展,隨著奧布調整者移民到PLANT的大潮,PLANT對奧布的好感其實在逐步下降。
畢竟,迪蘭達爾不是西格爾·克萊茵,不會把奧布視作“搖籃”。當權的穩健派其實也少有相信調整者能和自然人和平共處的人。上層的變化自然導致輿論環境的變化。
而平民們更了解了奧布調整者的地位,PLANT又不再被壓迫,有了獨立的主權……
這樣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他不免為之苦笑。
然後他用自己的技術實力,去找奧布國內的報導。說起來很不好意思的是,他為此入侵了奧布大使館。
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很強的駕駛員,好像經常忽略他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實力。他並沒有特意去宣揚的意思,倒是恰好能借此做到一點小事。
——奧布的輿論環境,果然和PLANT是兩碼事。
PLANT的時事評論隻差直說“奧布首相是傀儡”了——顧忌著盟友的麵子到底不會這麼直說,隻會評價塞蘭的權勢——但在奧布國內,人們卻普遍將塞蘭家族視作“忠臣”與“能臣”。對塞蘭家族與卡嘉麗那莫名其妙的“自小的婚約”,接受度也果然很高。
在奧布國內,多個涉及到卡嘉麗的報道裏,都能看見尤納·塞蘭表現出來的親密姿態。而阿斯蘭……頂多就在報道的一腳才能看見。
他帶著大大的墨鏡,沉默的站在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