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洛陽(2 / 2)

“正是,張先生知曉沈某?”

“沈莊主發明了莊紙,為我等文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想現在天下沒人不知先生大名了。”

“哈哈哈,張先生過獎了,說句實話,我出售莊紙是為了生計,可沒張先生說的這般好。”

“不管如何,還是要多謝沈莊主。不知莊主何時成為這遼西郡太守的?”

“哦,我也是剛接到任命,這不還沒上任呢,沈某有個不情之請,望張先生能助我管理遼西郡?”

“大人的好意張昭心領了,在下才疏學淺,幫不上大人。”

“張先生可還是在為我二弟的事不快,如此沈飛願意替我二弟再次向張先生賠禮,望張先生原諒我二弟之前的行為。”

“大人剛才已經賠過禮了,張昭也不是小肚雞腸之人,實在是因為在下才疏學淺,幫不上大人什麼忙。”

“既然張先生執意不肯,沈某也不強求,隻能說我沈飛沒這福分。張先生既然來了,就先住下吧,不管先生何時走,沈飛都不強留。”說罷,沈飛向楊老說道:“楊老,你幫張先生一家安排下住處。”

“是,老朽這就去辦。”楊老應道。

待楊老領著張昭走後,沈飛向甘寧3人說道:“興霸,我已接任遼西郡太守之職,等過完年後就走,以後這裏就交由你負責,由楊老輔助你,船隊的事就由你和幼平、公奕自行決定。”

“是,大哥,我們一定把船隊管好。”

“如此就好。”沈飛這邊說著,可他不知道離此遙遠的洛陽皇宮內也正在說著他的事。

東漢都城——洛陽,是二世紀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洛陽因為是建城於洛水之陽而得名。它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穀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素有“四麵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是“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理想建都場所。

西漢時,朝廷在仔細比較了長安與洛陽的利弊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將都城設在毗鄰原秦帝國都城鹹陽的長安。畢竟當時三輔地區是天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再加上長安距離草原民族要更近一些,所以也很有一些天子守國門的味道。不過洛陽雖然與京師無緣,但它在秦朝時就被統治高層定位為三川郡治,所以本身的開發基礎相當不錯,而且西漢朝廷雖然將都城定在長安,但因為長安距離草原民族領地太近,為了以防萬一,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西漢曆代統治者都對洛陽著意建設,甚至在洛陽興建了宮室,也就是東漢時洛陽城內的南宮。西漢元帝的時候,京城長安經常受到狄戎少數民族的騷擾,當時的大臣就曾經上書請求遷都洛陽,但被漢元帝以祖宗基業不可棄為理由否決了。

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朝,使古都長安陷入第一次浩劫。那時天下義軍都把攻陷長安做為自己的目標。最後,綠林軍搶先攻入長安,並在長安正式擁立宗室劉玄為帝。但劉玄並沒有兵權做為依靠,所以當時新建立的朝廷大權還是在綠林軍將領的手中。這些綠林軍將領本來是農民出身,再加上不知道團結士族地主階層,毫無執政經驗的他們根本不能很好的處理內外關係。結果,綠林軍和當時的另外一股大規模義軍赤眉軍因為利益瓜分不勻發生了衝突。雙方在關中地區大戰,結果赤眉軍一舉攻陷了長安。

數十年的戰亂使長安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幾乎成為了廢墟。公元25年,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統一了混亂已久的大漢十三州,中興漢室。考慮到長安城已經破敗不堪,而且朝廷的力量尚不足以和草原民族做太大的衝突,所以劉秀選擇了形勢環境都相對穩定的洛陽做為東漢的都城,同時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將長安定位東漢的西京。

洛陽城的興建在劉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劉秀在位期間隻是將原有的洛陽南宮進行修葺擴建。到他的兒子東漢明帝即位後,東漢朝廷經過多年來的休養生息,元氣已經回複很多。為了使洛陽能夠成為和當年長安相媲美的大型都市,漢明帝開始對洛陽城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從漢明帝開始,直到東漢和帝,長達百年的時間內,東漢朝廷先後建設了北宮、永安宮、濯龍園等一係列皇家宮室園林,洛陽城也最終形成了東西寬約6裏(東漢的一裏約等於現代的415米),南北約9裏的長方形“九六城”結構,城門也增加到大都市應有的十二座城門。盡管此時的洛陽依然要比當年全盛時的長安要遜色很多,但也已經比建國時擴建了一倍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