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治病(1)(1 / 1)

趕集是一種民間風俗,也有“趕山”之稱。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和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趕集是勞動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雨田自入這市集以後,如魚得水,這裏看看那裏看看,這裏摸摸那裏摸摸,好不快活。集市非常熱鬧,有的正在討價,有的正在還價,還有的小販正在吆喝……這些聲音彙成了一首奇妙歡快的交響曲,雞啼鵝鳴,起伏不斷,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滿街的貨物攤,從街頭擺到街尾,攤上五顏六色的貨物使人眼花繚亂,就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油條、煎餅、包子……的誘人香味。賣貨的極力地推薦著自己的貨物,買貨的則東瞧瞧西摸摸挑選自己喜愛的貨物。

雨田在一攤位前逗弄一隻八哥,這鳥會說話,正在不停的說著吉利話,賣鳥的小哥正在極力跟雨田推薦,雨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訕訕的準備離開。這時候前麵傳來一陣喧嘩聲,他抬頭看,圍著一大群人。八卦的因子迅速燃燒起來。他連忙快步上前,使勁的進去一看,原來是個小姑娘,穿著一件打滿補丁的衣服,低著頭,身後躺著一個老婦人,隻見老婦人雙眼緊閉,口眼歪斜,嘴角掛著涎水,看似渾身僵硬,但是胸部的微弱起伏表明她還活著。

小姑娘前麵有個紙牌子,上麵寫著:娘病家窮,尋覓神醫,若能治愈,甘願為奴。

周圍的人指指點點,竊竊私語,有感歎姑娘孝心的,也有可憐老婦人的,唏噓不已。

有人問老婦人得什麼病的,也有人問小姑娘多大的,更有甚者問小姑娘要多少銀錢的。

聽著周圍人的言語,小姑娘緩緩的抬起頭,周圍的人幾乎同時後退一步,發出了一片“咦”聲。雨田也是嚇了一跳,這姑娘,真的是麵目全非,臉上長滿了疙瘩,凹起於皮膚表麵,眼睛隻剩一條縫,天門很高,怪的是眼窩還深陷,嘴唇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像被大蜂子蟄了整張臉。說不出來的怪異。

此時那姑娘已經緩緩開口了,聲音清脆婉轉動聽,如天籟之音:“各位大爺大娘,叔伯嬸子,我娘是頭幾年得的這個病,大夫說叫顫振,說治不好,但是也一直在吃藥。一開始隻是精神疲倦,頭昏腦漲,接著頭前傾,彎腰曲背,臉歪口斜嘴角流涎,不能久立,走路顫搖,再就膝部屈伸困難,轉腰不能,到現在就已經是臥床不起,全身僵硬,連吞咽都困難,水都喝不進去了。大夫讓回家準備後事。”

小姑娘泣不成聲:“我與娘自小相依為命,娘若去了,我該怎麼辦!若有神醫能治好,自是更好,若不能......”說到這,小姑娘神情痛苦,閉上眼睛,眼淚蜿蜒而下,繼續道:“娘離我而去,我也願意賣身葬母!”

雨田盯著那姑娘,若有所思,這娘倆的症狀,他在《杏林經》上見過,而且,有解法,那位老婦人的應該可以,小姑娘的還要確定一下。

於是他開口到:“你是不是月前被蝙蝠咬過?”

小姑娘猛地一抬頭,嚇得圍著的人又退了一步,她問:“你怎麼知道?眼睛都睜大了幾分,眼中竟有狂喜之色:“你知道有人會治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才隻是個小姑娘,看之年紀也不過是十五六歲。

雨田迎著小姑娘希冀的目光,吞了口口水:“嗯,我能治。”

小姑娘聞言,神情激動,掩麵而哭。

周圍有年長的老人道:“小公子,你莫打誑語欺騙這小姑娘,這顫振無藥可醫,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最後就是這老婦人這個模樣,全身僵硬無法進食,我看她已經時日無多了,人家夠可憐了,莫想著賺那黑心錢那。”

小姑娘聞言,好不容易睜大點的眼睛裏蹦出來的光又瞬間暗下去了,眼睛又成一條縫。

周圍的人附和:“對啊對啊,這病怕是國醫聖手都沒法治,世上最高明的大夫也難治啊!”

雨田沒有理會旁人的話,隻是說了三個字:“我可以。”

那年長的老人袖子一甩,惱怒到:“小兒狂妄!那你治,若治不好,休怪小老兒報官!”

雨田不再理會他,對著周圍的人拱手道“麻煩給我準備一碗水,另外一個空碗少許鹽.”

集市上的人都熱情,已經有人應聲去準備這些東西了。

繼而轉向那還呆愣著的小姑娘,柔聲說道:“姑娘,你別怕,治不治得好得試試才知道。”

“嗯”小姑娘輕輕的點了下頭:“我相信你。若能治好我娘,我願意給以身相許,嫁與你。”

雨田臉都紅了,連連擺手:“不必不必。”

“要的要的。”小姑娘堅定的說道。

周圍的人發出一陣哄笑,他們想,這麼醜的的姑娘,弄回去放家門口鎮邪嗎?

不一會兒,一碗水,一個空碗和少許鹽就送過來了,其實這個朝代,鹽是屬於官家的,可貴了,能拿出鹽來救人,可見善良,到底是民風淳樸。雨田摸了摸口袋,掏出1個銅板遞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