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三年,正月初四。
新年第一次朝會,本打算偷懶不去的李堯,老老實實被父親拽上了大殿。
君臣之禮過後,劉才基直接頒發了一道聖旨。
聖旨令托孛汗回草原,並冊封其為虎熊大將軍,令其回到草原以後剿滅胡由部落。
不過托孛汗回草原的前提是要在其大王子來京師之後,也就是說皇上要讓其兒子做質子。
起初聽到皇上要放走托孛汗,群臣心中不同意,正欲開口反對,但聽到留有質子後,便都將話咽了回去。
劉才基斜了眾臣一眼,他們這些人心裏怎麼想的,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無疑是害怕托孛汗回去是放虎歸山,脫離了京師之後,來個立馬翻臉不認人。
其實有這種擔心實屬正常,托孛汗還真就能做出這種事,不過有了質子交換之後,劉才基相信他是不會翻臉了。
自大昭建朝以來,就與三大部落打交道,對他們也算是有一定了解了。
對汗古下一位繼承者也是知曉不少,托孛汗一直比較看著的是大王子,所以劉才基才讓大王子來做質子。
“今年胡由必須滅,草原有兩個部落相互牽扯就行了,兩個部落還要有一個是屬於大昭的。”
聖旨宣讀完畢之後,劉才基懶懶的靠在龍椅上盯著百官說道。
“皇上英明!”眾臣異口同聲。
“大昭立朝至今天下已定,待北方外患解決之後,吾朝當無戰事,常言休養生息,大昭也該發展發展經濟了,
今年是朕在位的第三年,碌碌無為非朕所願,百姓雖有飯吃,距富足還遠,也非朕甘願所見,國庫有多少餘糧,大家心裏也清楚,
錢財是國富民強的根本,對於接下來大昭財力的提升,諸位愛卿可有什麼良策?”
劉才基話音落下之後,大殿內鴉雀無聲,沒有一個大臣出來獻策。
對於皇上的話,他們也是認同,大昭建朝初征戰不斷,第二代同樣也是戰爭頻多,也就後期才開始安定一點。
看似朝廷有錢,百姓豐衣足食,實則還有很多地方貧窮,特別像北方苦寒之地,百姓溫飽都沒有解決。
當今皇上登基三年,自然是要做出一些改變,不說繁華到一定程度,最起碼大昭百姓都能吃上飯穿上衣,手裏再有點閑錢。
隻不過,皇上讓他們出策,他們心裏還真沒有什麼良策,改革變法看似簡單,但一旦實施起來很難。
一個失敗牽連全身,不但不能讓國力提升,反而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這些站在大殿內的老油子,都選擇了閉口不言,誰也不想去做這個出頭鳥,別千古留名沒得到,落個遺臭萬年的罪人名聲。
其實最主要的是,他們這些朝中官員與地方豪紳財主都有一定的交集,一旦皇上想施行新的改革政策,必定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除非說皇上要推行的新政,能夠極大滿足他們的利益,關鍵是皇上也不傻,也不可能錢都讓世家去賺。
因此在劉才基登基兩年以來,朝廷並未有新的政策推出,大臣們不願獻策是其中一點,最重要的還是沒有想到都受益的好法子。
坐在龍椅上的劉才基眉頭皺了一下,冷冷的掃了群臣一眼,心裏暗罵這幫人拿錢不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