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在淩江寶船廠一住就是兩個多月。
期間也就正月十五回去了一趟,就連張倫回到京師他也不知道。
兩個多月的時間,李堯和寶船廠的幾位官員以及幾十能匠,才將海船的圖紙描繪出來。
不單單是主船中船的圖紙,大小船隻一共近百艘都有了初步圖紙。
並且做好了不少船模。
擔負起護衛的戰船在原有戰船的基礎上改進了許多,特別是對裝載的火炮有了很大改進。
之前的火炮笨重不說,射程還短,並且靈活性不高。
李堯在跑了幾次火器營後,提出了縮短火炮的長度,增加火炮的口徑,並且固定炮位改成可半弧旋轉底座。
這樣在海上作戰時,可以隨時改變炮口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靠船體轉向進行。
在寶船廠的這段時間,李堯非常欣賞四巡漕禦史的其中一人。
此人名叫範之平,剛剛三十歲,精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膚,如果放在工人中間,根本看不出是個官員的模樣。
多次就寶船的打造事宜,與李堯提出自己不少的想法。
做船模的時候,範之平都精益求精,工匠鋸木頭,看似簡單的鋸木頭,中間的學問不容小視。
別看隻是做個船模,一根根鋸下來一匝齊,容不得半點公分的誤差,木頭鋸好後,需要很好的幹燥和防腐處理,這樣,造出的船模才堅固耐用。
一個小小的船模,範之平都當成大船來要求,搭骨架,做好水密隔艙,再一層層往上建閣樓:最後鋪甲板......。
打造寶船最重要的便是木材了,光這個木材的問題,李堯等人就探討了好幾天。
由於寶船是出海的海船,要求也比江河的行船高了許多, 要具備超強的抗風能力和抗海水腐蝕性,所以選擇木料就十分嚴格。
最終大家經過研究決定船底的龍骨木用黃花梨木,黃花梨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紅木,是一種生長期極長的典型堅木。
這種黃花梨木在密州當地隻有一兩處山林才有,平簡手下的船匠都知道去那裏伐木。
海船還要采用水密隔艙技術,這樣就可以保證遠洋航行時船隻底部出現碰撞,即使兩三個艙區破損進水,船仍可以保有相當的浮力,從而不會沉沒。
在寶船減緩下沉的時間段裏,寶船上的維修船員就有機會進行修補。
即便碰撞嚴重,水密隔艙也可以大大延緩沉沒時間,使乘船者有逃生時間。
且水密隔艙為貨物分類擺放提供了條件,使之便於管理。
寶船底部設置水密隔艙,確定在八個至十個底艙,底艙與底艙之間要嚴格分離,用扁鐵和鉤釘釘牢隔艙板。
隔艙板與船殼板的隙縫處要用桐油灰完全密封,使之具備很強的隔水性,隔艙壁板要緊密結合,使之形成箱形結構,增強船體的剛性......。
寶船主船采用三根桅杆,中主桅要求高達數丈,要讓寶船的外觀看上去“上平如衡,下側如刃”,這樣一來,寶船在深海航行時,就能發揮出抵禦風浪的作用。
船殼板的榫接釘合要嚴格運用鐵製構件和鐵釘,使得木材結構之間連接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