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去上工的知青就下工回來了,今天輪到的是一個下鄉兩年了的廖知青做飯。

知青院這邊隻有一口鍋,大家都是一起吃大鍋飯的,廖知青問林夜棠三人拿了做飯的糧食便麻利的上手去了。

林夜棠會做飯,但是在津市的時候家裏燒的是煤球,跟在21世紀的時候差不多,用起來也方便,卻沒有用過柴火灶。

而顧漫則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之前可是沒下過廚房,因此兩人來幫廖知青的忙,順便學習一下。

“林知青、顧知青”廖知青名叫廖燕,家裏有6個兄弟姐妹,她是第二大的,從小就幫著家裏幹活,是個麻利勤快的。

“我們來幫幫你”顧漫和林夜棠尋了小板凳坐在灶前。

“那多謝林知青和顧知青了,其他東西我都弄好了,你們幫我燒燒火可以不?”有人來幫忙廖燕也是樂的輕鬆。

林夜棠和顧漫點點頭,給添了添柴火,和廖燕聊了起來。

“林知青和顧知青剛來下鄉,就趁著這兩天好好休息,”廖燕一邊攪著鍋裏的食物一邊道,“上工可不輕鬆。”

廖燕看著這兩個新來的知青細皮嫩肉的,一看就知道從前沒幹過什麼活。

林夜棠聞言點點頭。

“廖知青來了有多久了?”林夜棠問。

“今年是第三年了。”

“我和顧知青兩個新來的,對村裏都不太了解,今天中午聽江知青說村裏有人可以幫忙打木箱子,廖知青可知道怎麼找過去嗎?”要建新房是一回事,但建房子可急不來,沒個十天半個月建不成,打個木箱子倒是緊要的。

不然東西放在外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什麼,能有個木箱子遮擋一下,也好從空間裏拿出點東西。

看著這鍋裏咕嚕著的麵疙瘩,林夜棠心裏就發苦,吃不慣、吃不慣,不是她矯情,是真吃不慣!

“村裏的譚大伯會做木箱子,我們都是找他換的。”廖燕說到,“譚大伯住在村尾的大樹旁邊,很好認”。

不能直接買賣,一般都是以物換物,不然這就算投機倒把,自己村裏的當然不會說,但是萬一呢,被抓到了可是要遊街去的,而且會影響到村裏評選先進集體。

這年代集體榮譽感是很強的,而且想考農工兵大學也是要考核先進的村裏先選的。

“那吃過飯後我和顧知青去尋譚大伯一趟”林夜棠道,趁著去找譚大伯打掩護順便去村長家走一趟。

“村裏給你們借的糧食估計是不夠吃到年底分糧的,你們若是缺糧食也可以去村裏找老鄉換一些,一般都有餘糧的”廖燕繼續道,她看林夜棠和顧漫都是好相與的便想著指點她們一下。

“咱們知青院也有自留地,前頭種的菜已經可以吃了,你們新來的也可以自己開塊地種上點蔬菜,到時候給我們老知青補上點就可以了,鄉下沒啥吃的,自己種點菜也能自己自足。”

“這邊冬天時間長,要提前囤點菜,不然冬天可沒什麼吃的,秋收之後可以跟著大夥上山撿點山貨添個零嘴,若是有多的也可以拿到公社那邊去賣,有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