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意大利高等教育背景(1 / 3)

意大利,這個地中海上的半島國家,有如一顆明珠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提起她,我們就會聯想到燦爛輝煌的古羅馬文明,教會統治下黑暗又漫長的中世紀,吹起“人文主義”號角的文藝複興,還有一係列以高端品質而聞名天下的“made in Italy(意大利製造)”。在這樣一個自然資源豐厚的沃土上,自古羅馬時期至今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史留名的重要人物,他們或是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或是在科技方麵有著卓越的成就,為意大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些光輝成就讓人們注意到意大利對於國家教育的重視。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就誕生在這個擁有悠久高教傳統的文明古國,從而為全球的高等教育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總體來講,意大利的高等教育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的曆史,並且意大利高等教育的發展同它所處的曆史時代緊密相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國家賦予了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與任務;高等教育在每個特定時期所體現的變革和主要特征也從不同角度代表了意大利國家文明的演變與發展。千年來,意大利從打造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到21世紀與歐盟高等教育的一體化,意大利的高等教育體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章節按照時間順序,分為“意大利半島統一前”、“意大利王國時期”以及“意大利共和國成立至今”三大部分對意大利高等教育千年曆史的發展曆程進行梳理,並向讀者全麵展示當代意大利高等教育的行政設置結構。

一、意大利半島統一前——高等教育製度的不統一性

最初的大學興起於中世紀的歐洲。大約在公元11世紀,很多研究語法學、修辭學和邏輯學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評注古老的《羅馬法》法典,這種文化交流形式便是大學最初的雛形。在當時絕大多數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們較常用的是當地的方言,而拉丁語作為官方書麵語言,僅在教會中使用,真正能夠用拉丁語讀、寫的一般是神職人員或社會地位較高的管理者,掌握拉丁語成了當時社會身份和地位的不二象征。那個時代的家庭隻要條件允許,就會讓子女去修道院學習拉丁語,進行神學、宗教學和法學的研究。在基督教會主要以閱讀、研討和授課為主要形式進行講學傳道,這種革新後的授課方式吸引了眾多民間的教師和學生,大學這一全新的教育機構也應運而生。

意大利作為教會中心,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在1088年孕育而生。博洛尼亞大學位於意大利中部地區艾米利亞-羅馬尼亞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市,自古以來這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讓這個中世紀古城不僅快速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重鎮,也成了彙聚知識精英的多文化交流中心,為博洛尼亞大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這座古老大學建校史的研究與年份的確定,19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文學家、評論家喬蘇埃·卡爾杜齊功不可沒。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意大利民族複興運動中最偉大的詩人曾受意大利教育部任命赴博洛尼亞大學任教,並主持校史的研究工作。卡爾杜齊領導的校史考察研究小組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和古典著作的研究,確定了博洛尼亞大學的建校時間可以追溯到1088年。1988年,博洛尼亞大學建校900周年,來自歐洲430所大學的校長在這裏共同簽署了《歐洲大學大憲章》,正式宣布並承認了博洛尼亞大學在高等教育史上作為“大學之母”不可動搖的地位。

自博洛尼亞大學之後,在意大利半島以及世界各地紛紛建起了各類高等學府,它們的共同宗旨是傳播知識、培養高科技人才並進行學術研究。目前意大利68所公立綜合性大學中有近半數的學校都有超過數百年的曆史。縱觀這些高校的建校史,我們可以按照不同的曆史時期來具體分析一下它們建立的成因。

從1088年世界第一所大學的建立到中世紀末這段曆史時期,在意大利誕生了一批曆史悠久、實力強勁的綜合性大學。在中世紀早期,羅馬教會憑借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強大的本土影響力,以傳播教義、鞏固自身地位為目的,在意大利各個地方組織了相關的神學研究課程,於是,以“神學”專業為主的大學“破土萌芽”;而到了中世紀晚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神學”的光環逐漸被科學發現所掩蓋,同時在“人文主義”春風的沐浴下,長久壓製的人類創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與釋放,許多以科學研究為主流方向的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在意大利紛紛建成。這500年間建成的大學經過風雨洗禮延續至今的共有15所,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校區占地麵積廣、師資力量強、注冊學生數目多且世界知名度高,其中不乏意大利高等教育界的“巨型航母”,如1222年建校的帕多瓦大學和1303年建校的羅馬智慧大學。

隨著教會對人們精神世界的統治地位開始動搖,大學慢慢取代神學院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地。學術領域中,當時的學者們已不滿足於僅對經史典籍的潛心研究,開始逐步進軍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於是意大利的各個大學開始增設相應的學科。以1222年建立的帕多瓦大學為例,學校在建校之初僅有神學和法學兩門課程,而到了1399年,學校又陸續增設了醫學、哲學、修辭學、辯證法學和天文學等相關學科。意大利16-17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少年時期曾在瓦羅勃羅薩的聖瑪利亞修道院學習哲學和宗教,而後進入著名的比薩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等自然學科,學成後作為當時最著名的科學家,曾在帕多瓦大學執教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等學科近20年。盡管這個時期裏大學受到了教會統治的重重阻撓,大批優秀的科學研究人員遭到了教會的迫害與殘殺,但真理永遠最終偏向正義的一麵,高等教育仍在逆境中前行發展。

接下來從1500年到1861年這近400年的漫長歲月中,羅馬教會逐漸衰敗並退出曆史舞台,外國侵略者進駐意大利,奪得統治大權。在接下來長達400年的時間裏,意大利半島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有薩伏伊家族,東部有威尼斯公國,中部仍被羅馬教廷所控,南方大多數地區又落入西班牙人的手中,這些統治勢力你爭我奪,最大限度地爭取亞平寧半島上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伴隨著意大利國家命運的波折多舛,國內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緩慢。這一時期延續至今的大學僅有8所,如1732年建校的那不勒斯東方大學,1626年建校的撒丁島卡利亞裏大學和1805年建校的西西裏島的帕勒莫大學。不同於上一時期,這些大學多位於意大利南部,頗受當時控製著意大利南部命脈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人的影響。多年以來各方統治者為了實現其政治野心,通過高等教育來實現自身的政治抱負,為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帶來了大量的負麵影響,由於缺少統一的大學管理製度,各地區大學發展不平等,大學間的競爭不斷惡性循環,出現了高校管理失衡、大批高等教育優秀人才被埋沒、其研究的原創性無法獲得保證等各種問題。

二、意大利王國時期——服務於國家發展的高等教育體製

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其他歐洲國家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而意大利,這個曾經西方智慧的中心,卻一直處於外國專製統治的顛沛流離中,幾經鄰國霸主的統治,西班牙人、法國人、奧地利人以及德國人都曾在意大利半島上稱王稱霸,直到1861年才得以統一,成為意大利王國。自1861年到1945年,意大利經曆了半島的統一、王國的衰敗、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國家命運瞬息萬變。戰後,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意大利緊跟世界主流的發展步伐,大力加強工業建設,全麵推進經濟複蘇,在此期間建立的大學多是以工業技術為主要方向的理工科大學,如1863年建立的米蘭理工大學、1868年建立的威尼斯卡·福斯卡裏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