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於亂世,時代的考驗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羅馬,除了留存在那些黑白影片裏麵的些許鏡頭,幾乎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銷聲匿跡,就如所有的曆史進程一樣,無論在當時多少濃墨重彩,如何天翻地覆,一切的一切都會被轟轟前行的時間車輪所卷起的塵土掩埋覆蓋,難尋蹤跡。很少人記得,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協商戰爭賠償的“凡爾賽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羅馬,這個看似美麗厚重的永恒之城徹夜通明,點燃意大利首都的不是喜悅,而是人們的憤怒。大街上人潮洶湧,大家高喊抗議口號,宣泄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對於作為巴黎和會談判四大戰勝國之一的意大利僅在戰爭賠償中奪回原本就屬於國土範圍的特蘭蒂諾(Trentino)和特裏亞斯特(Trieste)等小片領土。隨著戰爭的結束,意大利進入了持續近三年的經濟大蕭條,國內經濟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作為支撐國家經濟命脈的中小型企業近半數瀕臨倒閉,社會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國家整體生產水平一蹶不振。對於那個時代的大部分意大利家庭來講,依靠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一家老小過簡單而平靜的生活都實屬不易,人們對現實生活狀況深感無奈,對當局政府更是灰心失望,大家渴望社會穩定、向往過上好生活。
我們的主人公比安卡瑪利亞·博斯克·特德斯奇尼·拉裏就出生在這樣的動蕩時期,她於1928年1月出生於羅馬,當時正值墨索裏尼專政的頂峰時期,拉裏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帶有獨裁者“國家至上”、“民族至上”、“領袖至上”的政治思想。她自3歲上幼兒園開始就接受法西斯教育,6歲至10歲上完小學,16歲高中畢業,可以說,拉裏接受的法西斯教育極富軍事化色彩,不僅學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連著裝要求都異常嚴格,男生一律是黑衣黑褲黑襪黑鞋,女生則是白衫黑裙白襪黑鞋。而在這樣的教育成長背景下,拉裏卻沒有被法西斯教育所推崇的好戰精神所同化,她心存善良、熱愛和平,這樣的逆境塑造了她以及她那一代意大利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和努力向上的可貴品質,並一直陪伴著她以後的職業生涯。
與其說拉裏對於童年、少年時期的回憶始終與戰爭相連,不如說從她出生到長大成人一直見證了意大利近20年來的政治風雲變幻。她趕上了一戰後法西斯墨索裏尼專政,在經曆了1929年-1933年的再一次經濟大蕭條後,又長期生活在包括二戰、南北內戰的戰爭陰影下,種種惡劣的成長條件磨煉了她的意誌,堅定了她的決心,“為國家振興而努力奮鬥”的宏偉壯誌一直激勵著她不斷前進。1945年法西斯政府瓦解,1946年北方戰爭結束國家舉行全民公投,廢除君主製,意大利共和國誕生。隨著國家政體的改變,婦女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4年10月,意大利成立國家女性投票權利委員會(Il Comitato nazionale pro-voto alle donne),2年後,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該委員會提出的法律修正案獲得了議會的批準,意大利25周歲以上的女性享有投票權。隨著意大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意大利婦女地位的提升,拉裏也真正開啟了自己人生旅途的新篇章。
二、美國初識,摯愛梭羅
高中畢業後,拉裏麵臨選擇高等學府繼續深造的問題。當時的意大利僅有24所高等學府,其中學費相對較低的公立大學僅有10所,為了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她最終選擇了離家較近的羅馬大學。在那裏,拉裏遇到了學業恩師——意大利著名的英國文學泰鬥、文學評論家、翻譯家馬裏奧·普拉茨教授。師從普拉茨教授,拉裏學習認真刻苦,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完成了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習。而她從普拉茨教授那裏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後者在英國的個人從業經曆也深深影響著她日後毅然踏上赴美求學的人生道路。這位年輕的羅馬女孩一直延續著普拉茨教授傳授的“認真踏實、以不變應萬變”的治學態度,不斷在學習生涯中成長。
可以說,拉裏真正踏上美國文學求學之路與當時意大利國內的社會背景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那個時代,美國的先進性給剛剛從戰爭中恢複的意大利帶來了全新的希望。意大利共和國成立不久,第一任總理阿爾契德·德·加斯佩裏(Alcide De Gasperi)就出訪美國,希望通過外交方式獲得美國的幫助。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在經濟、財政、技術、軍事等方麵對意大利進行了全方位的援助。在美國的幫助下,意大利進入了曆史罕見的黃金發展期,在其後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國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逐步縮小了與歐洲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英國之間的差距;除此之外,意大利還在汽車製造業、微電子等高科技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可以說,這20年間的飛速發展為意大利日後成為發達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意大利本國能迅速從戰爭中走出並大踏步地發展國民經濟不得不感謝美國人的援助,正是通過“馬歇爾計劃”,美國也敲開了意大利的大門。美國潮流、美國文化在當時的意大利受到了狂熱的追捧,20世紀40年代末的羅馬人總是可以在環城的城牆頂上看見一些有說有笑的美國士兵,他們是那麼的高高在上,身著筆挺的軍裝,束著帥氣的軍裝腰帶,帽簷上、腰帶上、胸前的徽章總是閃閃發亮,特別是在羅馬陽光的照射下更像是空中閃亮的鑽石,奪目耀眼。而相比之下,生活條件相對拮據的意大利士兵身上綁腿的製服顯得土裏土氣,整日一副沒精打采的模樣,在美國士兵的映襯下更顯得相形見絀。可以說,當時的大部分意大利人向往美國生活,熱捧美國文化,對於他們來講,美國就代表著先進與進步。
年輕的拉裏在這樣的文化熱潮中,受著英美文學的熏陶,更是向往畢業後能去美國發展,親身感受那裏先進的文化。幸運的她在大學畢業後,接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拋來的橄欖枝,獲得資助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修文學評論專業。1913年成立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成立之初秉承“促進全人類健康”的宗旨,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意大利消滅瘧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並於20世紀30年代末在意大利政府的協助下建成了意大利公共衛生研究所,目前該研究所仍是意大利國內享譽盛名的衛生醫療研究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最初支持的各項國際援助及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和農業等自然科學領域,而人文科學,特別是文學專業則相對冷門,幸運的拉裏獲得赴美機會更是機緣巧合。1936年曾身為律師的福斯迪克先生出任洛克菲勒基金會會長,不同於其前任,福斯迪克有著豐富的社會科學教育背景,他認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富足並不能保證人類的長期發展,這樣的發展不全麵,甚至會導致人類災難。福斯迪克先生上任後一方麵將人文科學研究並入洛克菲勒基金會重點項目中,對於美國國內各知名大學藝術、考古、古代史、古典文學等人文科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資助,另一方麵積極推廣國際文化交流和國際關係,從全球範圍全麵發展各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二戰過後,意大利主動向美國示好,希望獲得經濟和技術上的幫助,在意大利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大選中,親美派的意大利天民黨在1948年的大選中贏得49%的支持率成為執政黨,進一步拉近了意大利與美國之間的聯係。美國不僅幫助意大利迅速恢複戰後經濟,也為自己打開了意大利的大門。當時對於一個來自普通家庭的意大利人來說,承擔在美國的住宿生活費用,甚至往返機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憑借優秀學識基礎的拉裏作為首批赴美進修的意大利學生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求學機會,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更加發奮努力學習,為日後成為意大利著名的美國文學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曆史悠久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成立於1804年,位於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南部的俄亥俄州。作為全美知名的綜合性大學不僅擁有很多優勢學科,其文學評論專業也備受推崇。這所大學的校園環境也非常宜人,是一所鬧中取靜的大學,大學教學樓分布在城裏各處,紅色磚牆,在人行道兩邊綠樹成蔭的襯托下更顯得錯落有致,別有一番風味。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圖書館在19世紀就以其數目驚人的館藏和豐富的資源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在這個知識的海洋裏拉裏直麵眾多美國作家的思想,這些偉人們的思想啟迪了她日後學術生涯的研究重心,即對美國19世紀著名作家梭羅作品的研究。亨利·戴維·梭羅是19世紀美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在他短暫的45年人生生涯中,創作了包括圖書、散文、日記和詩集等20餘冊的文學作品。同時,作為超驗主義哲學家梭羅讚美自然,承認自身的渺小,把自己看做“大自然裏最微小的部分,就如河流、樹木、魚群一樣,與大自然互相映照”,他尊重自然,尊重宇宙的法則,尊重人的本性。拉裏非常喜歡梭羅的作品並常常用梭羅的話來勉勵自己、鼓勵他人:“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的確,一個人隻有拋開那些沾汙靈魂的雜念,拋開世俗評價的眼光才能勇敢單純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並最終獲得最寶貴的財富。這句名人名言不僅伴隨著讀書時代年輕的拉裏,為她化解了童年成長過程中戰爭所帶來的陰影,專心治學;也作為她後來人生道路的座右銘,不斷地激勵她奮勇前進,“這就是我要做的,我要將梭羅的魅力告訴我的同胞,這就是我的夢想。我是女性又如何,隻要我追求我的夢想,我的人生就能變得單純而又精彩”。
三、美國與意大利的交流天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女性戰後的就業發展經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美國婦女的社會地位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拉裏,在20世紀50年代初到美國學習專業知識,之後又在康奈爾大學、杜克大學以及伯克利大學等高等學府擔任客座教授,自此與美國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這位羅馬女孩,在人生旅途的轉折點,不僅收獲了學業知識,開辟了職業方向,還親眼見證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在美國的所見所感,讓拉裏對女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價值有了重新的定義和思考,為她日後成為意大利高等教育領域裏的傳奇女性人物奠定了基礎,我們也該開始稱呼她為拉裏女士了。
美國曆史上,勞工群體以男性為主,隻有少數的單身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女性可以加入到工作的行列。而在二戰前,美國國內甚至存在“排斥已婚女性就業”的觀念,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女性的就業權利得不到保障。隨著二戰的結束,女性就業情況發生好轉。二戰後,美國男女勞工的懸殊比例第一次出現了緩解趨勢,並在之後的30年不斷縮小,美國女性就業人數和就業率都穩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女性的能力和價值也得到了全新的認識。就業領域不斷擴大,職位也在不斷提升,突破了傳統領域的粉領行業,如辦公室文秘、初級教育工作者、醫護人員等,躋身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並出任要職。拉裏見證了美國女性就業曆史上的分水嶺,目睹了在這個曆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裏,女性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上發揮其無限潛能擔當起家庭和社會上的重要角色。同樣作為女性,美國女性職場地位的轉變深深地影響了她。拉裏回憶自己的往事:“ 我曾在多所大學裏工作過,無論是在舊金山、斯坦福、紐約、北卡羅來納還是底特律,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女性的重要性。當時,我能感受到意大利女性和美國女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現在,我們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好多。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女作家、女詩人、美國大學的女研究員以及大部分女性身上,我都能強烈地感覺到她們對於自身性別的認知和自身性別權利的追求,而這一點在當時的意大利並沒有那麼明顯。我並不是說今日的美國仍在各個方麵領先於我們,我不能如此地妄自菲薄,在一些領域美國的確領先於意大利,而意大利在其他領域則先拔了頭籌。但是,我們都無法否認的是全球範圍內美國在科研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是無可匹敵的。”
如果回顧一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意大利女性的職業地位,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裏所提到的美意之間強烈的差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女性過著舒適悠閑的生活:去教堂祈禱,在家彈鋼琴,偶爾參加舞會結識上流男人並結婚生子。可以說,外表光鮮、體麵的生活一直是她們所追求的人生。而普通人家的女孩們,從小看著父親、兄弟每日外出做工,祖母、母親在家替人洗衣物來換些家庭補貼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稍弱的女孩成年後很可能成為別家的女傭,而受過一定專業訓練或教育的女性可能會從事一些技術含量稍高的專業(如護士、辦公室職員)。那時的女性幾乎沒有所謂的社會地位,整個意大利社會對於女性價值的界定往往局限於女性的生育能力和在家庭中的相夫教子。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末,意大利戰爭結束,經濟生產逐步複蘇,大量的社會需求讓相當規模的意大利女性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投入到職場,但女性價值、女性勞動力並未獲得合理的社會認同,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大多數女性無法獲得與勞動付出成正比的報酬,絕大部分的女性主要是進入工廠當工人,真正能夠躋身進入管理階層的女性少之又少。
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裏深知工作的重要性,更明白知識對於改變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意義。她的職業生涯從美國-意大利文化交流委員會,即美意福爾布萊特委員會開始。該委員會誕生於1948年,是由美國和意大利雙邊政府合作建立的一個推動兩國教育、文化、科技進步的機構,由美國國務院和意大利外交部共同出資,向兩國學生提供到對方國家學習的機會,並對優秀學生頒發獎學金。拉裏作為委員會的元老人物,為推動兩國的文化教育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隨著兩國的政治互信和政治往來的不斷加強,兩國在文化、教育、經濟等各領域交流頻繁,兩國關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委員會項目組的前期工作相當繁重,美意高校都積極爭取加入到該委員會,政府項目、校際交流合作項目紛紛落成,同事們常常隻能通過輪班製來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其次,當時針對意大利學生的項目主要是“福爾布萊特項目”,美國政府向意大利學生提供往返機票和以裏拉為幣種的助學金。該項目學科領域的局限性,助學金數額的有限性和幣種問題給委員會的實際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如何拓展學科領域,將有限的資金進行合理分配,並在意大利境內解決裏拉兌換成美元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拉裏所率領團隊的工作重心,她們夜以繼日地積極和美國高校聯係,並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獲得政府的援助,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幫助更多的意大利學生獲得獎學金援助。
在美意文化交流委員會啟動了首批教育交流項目後,兩國的學生到了對方國家都遇到了嚴峻的語言問題。來自人文學科的美國學生曾想當然地認為,在意大利他們可以使用拉丁語跟當地人溝通,可在現實生活中,憑借有限的拉丁語詞彙在意大利毫無用武之地,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語言問題讓交流雙方處於互不理解的尷尬狀態。同樣,初到美國的意大利學子們生活的也並不輕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使用一門陌生的語言,無論在生活和學習上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是這些首批助學金獲得者並沒有辜負以拉裏為代表的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心血,學子們用他們卓越的毅力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學業。
當項目啟動一年以後,通過拉裏和同事們的辛勤努力,整個委員會工作逐步走向正軌。麵對兩國學生的語言問題,拉裏和同事們一方麵著手為意大利留學生組織出國語言培訓班,通過假期短期培訓課程為意大利學生打下英語語言基礎。另一方麵,針對美國留學生的語言問題,專門聯係國內權威意大利語培訓機構——意大利佩魯賈外國人大學,邀請該校的著名語言專家開設短期語言強化課程,並就意大利高校文化和課程設置進行專題講解。要知道,當時來意大利留學的美國學生大多已獲得大學本科文憑,他們希望在意大利高校能就某一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而當時的意大利高校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主要以意大利語授課為主,美國學生要想在這裏完成學業必須學好意大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