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以為,我們可以再次發兵攻打趙國!”
“再次發兵攻打趙國?又該以何事為借口呢?雖然大家都已經撕破了臉皮,對於各自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但最好還是師出有名,占據大義之位為好。”
“如此,既不會再次加深趙國之民對我大秦的抵觸之心。也不會給其餘五國留下正麵出兵對抗我大秦的借口。”
“臣想,趙王後麵會親自給大王解決這個的憂慮的”
“哦?何出此言?”
“剛剛在朝堂之上大王說秦趙兩國簽訂了合約,趙國答應給秦國六座城池。”
“起,以為趙國必定不會履行約定,要知道秦趙兩國現在可謂是勢同水火。以兩國間的仇恨,趙王不可能割自己肉來喂養我秦國,加強我秦國的實力。”
“而且如大王先前所言,此次大秦對趙國長平之戰的勝利,與之後的放棄繼續攻打邯鄲,放過唾手可得的趙國,已經給了六國反應之機。”
“現在趙王有了其餘五國的支持,就更加不可能履行約定了。因而,臣,斷定此次趙國必定不會履行秦趙兩國之約。”
“趙國撕毀合約,不履行承諾,這就再次給了我們出兵的理由,師出有名之下,其餘五國也無法說什麼,最多是給我們使絆子,阻止我們滅亡趙國。”
“但是這一次,我們也並不是奔著滅亡趙國去的,隻是為了讓諸國看到我們秦國的決心與實力,讓他們不敢輕易生出冒犯我秦國之心。”
“至於如何印證臣所言,大王可以派遣使者去接受趙國合約中許諾的那六座城池。”
“如果趙國這次真的給了呢?”
“給了是最好的。”
“哈哈哈哈哈哈,所言不錯,他既然給了那寡人就收了。”
“那依你所言,此次出兵應該攻打何方?又應該由誰來領兵出戰?”
“起以為,過段時間,大王可以再次發兵攻打邯鄲。
“一是,直接攻打邯鄲才能讓趙國感到恐懼,同時也能牽動其餘諸國的注意力。”
“二是,趙國竟然敢欺騙於我秦國,我大秦定要讓天下之人都知道敢於欺騙我秦國的後果,不能讓他人都覺得我大秦是可欺的。”
“三是,正好也可以乘此機會解決大王心中的憂慮。”
“至於大王所問,該由誰領兵出戰,大王可先下旨繼續讓臣領兵。”
“但是對於此戰,此次,臣會據理不戰。畢竟此次我們本就不是真的要攻下趙國。”
“而且,如果是由臣繼續領兵出戰的話,可能會讓趙國上下太過於恐懼,以至於可能提前造成六國之間的聯合。”
“對於臣的抗旨不遵,大王也正好可以借機發怒,進而另外再選良將率軍而去。”
“至於領兵人選,臣想大王心中自有決策,起,不敢多言。”
聽完白起所言,秦王嬴稷也是輕輕頷首,掠過此話題換言道。
“對於,此戰後續可能發生的結果,你又有何見解?也詳細給寡人道來。”
“諾。”白起躬身回應完畢後,繼續說道,
“以剛才大王與臣所分析來看,麵對有可能的亡國之禍,此戰趙國必定會全力抵抗,同時也會向他國求助。其餘諸國也有可能會見機施以援手。”
“而在趙國軍民上下一心,再與他國援軍合力之下,此戰必定不能成功。”
“依你之言,此戰既敗,後續我大軍又該如何行事?”
“大王可再下旨,讓臣來領兵出戰。”
“臣會再次拒不出戰,大王可以因此把臣卸職了,如果可能順便也把臣貶詆了吧,大王不說,臣竟然沒有發現臣也老了,已經快要打不動了。”
“如果六國的百姓的恐懼之心,和趙國百姓仇恨能夠以臣的死亡而結束的話,臣又何惜此身,以報大王,以全大秦後世基業。”
聽到白起此言,秦王嬴稷卻沒有回應,而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將軍百戰死,軍人的最高榮譽是馬革裹屍死在自己為之奮戰一生的戰場之上。”
“寡人以為,是否可以由你繼續領兵出戰,失誤地打幾場敗仗,自破從無敗仗的金身。這樣應該也可以減少六國之民對我大秦的恐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