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bsp;&bsp;&bsp;交州刺史部
&bsp;&bsp;&bsp;&bsp;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bsp;&bsp;&bsp;&bsp;領7縣:番禺、增城、博羅、龍川、揭陽、四會、中宿。
&bsp;&bsp;&bsp;&bsp;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bsp;&bsp;&bsp;&bsp;領9縣:廣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陽、臨賀、馮乘、謝沐、荔浦。
&bsp;&bsp;&bsp;&bsp;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浦北石埇西南)。
&bsp;&bsp;&bsp;&bsp;領4縣: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bsp;&bsp;&bsp;&bsp;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城西南)。
&bsp;&bsp;&bsp;&bsp;領10縣: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鬱。
&bsp;&bsp;&bsp;&bsp;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北寧)。
&bsp;&bsp;&bsp;&bsp;領12縣:龍編、北帶、曲陽、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烏)、望海、西於、封溪、婁(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隊(去人加婁)。
&bsp;&bsp;&bsp;&bsp;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bsp;&bsp;&bsp;&bsp;領5縣:胥浦、居風、無功、無編、鹹歡。
&bsp;&bsp;&bsp;&bsp;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廣治市)。
&bsp;&bsp;&bsp;&bsp;領4縣: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bsp;&bsp;&bsp;&bsp;東漢時稱今海南島為朱崖洲。
&bsp;&bsp;&bsp;&bsp;西域都護府
&bsp;&bsp;&bsp;&bsp;東漢時西域都護府為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護府為郡級單位,下領縣及相當縣級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東漢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時的行政區劃如下:
&bsp;&bsp;&bsp;&bsp;西域都護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縣境內)。
&bsp;&bsp;&bsp;&bsp;領縣和縣級單位有:
&bsp;&bsp;&bsp;&bsp;延城、尉黎、危須、交河城、務塗穀、歡泥、且末、精絕、寧彌、西城、子合、莎車、疏勒、溫宿、赤穀城、貴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部由烏孫族居住。
名稱說明
大將軍戰國置,漢因之,金印紫綬,地位因人而異,與三公相上下。漢武帝時起領錄尚書事,外主征戰,內秉國政,權勢過於丞相。東漢多以貴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別部司馬漢製,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製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製。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車騎將軍漢製,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鎮軍將軍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征東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北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時位次三公,吳蜀亦置。
征南將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西將軍東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東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左將軍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征虜將軍魏沿漢製,第三品。吳蜀亦置。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振威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誌》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折衝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複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折衝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惇為折衝校尉,後不置,蜀無。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讚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讚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讚軍務,故以讚軍名之。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漢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中壘校尉,屯騎校尉。
西園八校尉典軍、上軍、中軍、下軍、左軍、右軍、助軍左、右校尉
分享到:0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司州
京兆尹(12)左馮翊(13)右扶風(15)弘農郡(9)河內郡(18)河南郡(21)河東郡(20)
冀州
魏郡(15)钜鹿郡(15)渤海郡(8)
常山國(13)中山國(13)安平國(13)
河間國(11)清河國(11)趙國(5)
幽州
涿郡(7)代郡(11)上穀尹(8)
漁陽郡(9)右北平郡(4)遼西郡(5)
遼寧郡(11)玄菟郡(6)樂浪郡(18)
廣陽郡(5)遼東屬國(6)
並州
太原郡(16)上黨郡(13)西河郡(13)
五原郡(10)雲中郡(11)定襄郡(5)
雁門郡(14)朔方郡(6)上郡(10)
涼州
隴西郡(11)漢陽郡(13)武都郡(7)
金城郡(10)安定郡(8)北地郡(6)
武威郡(14)張掖郡(8)酒泉郡(9)
敦煌郡(6)張掖屬國(5)居延屬國(1)
益州
漢中郡(9)巴郡(14)廣漢郡(11)
蜀郡(11)犍為郡(9)牂牁郡(16)
越巂郡(14)益州郡(17)永昌郡(8)
廣漢屬國(3)犍為屬國(2)
交州
南海郡(7)鬱林郡(11)蒼梧郡(11)
交阯郡(12)合浦郡(5)九真郡(5)
日南郡(5)
荊州
南陽郡(37)南郡(17)江夏郡(14)
零陵郡(13)武陵郡(12)桂陽郡(11)
長沙郡(13)
揚州
九江郡(14)丹陽郡(16)豫章郡(21)
吳郡(13)會稽郡(14)廬江郡(14)
豫州
潁川郡(17)汝南郡(37)梁國(8)
沛國(21)陳國(9)魯國(6)
徐州
東海郡(13)廣陵郡(11)琅邪國(13)
彭城國(8)下邳國(17)
青州
平原郡(9)東萊郡(13)濟南國(10)
樂安國(9)北海國(18)齊國(6)
兗州
陳留郡(17)陳郡(15)泰山郡(12)
山陽郡(10)濟陰郡(11)東平國(7)
任城國(3)濟北國(5)
西域都護府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