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對俄的最後一戰(1 / 2)

在非洲戰場上,大清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英法兩國隻能依仗著堅固的防禦工事對大清帝國的大軍進行被動的防禦。世界大戰打到了這個程度,結果已經非常明顯。同盟國三大巨頭--土耳其、德意誌以及大清帝國在大清帝國結束了北非戰役之後,便同時派了外交發言人,相聚伊斯坦布爾,共同約定對同盟同背後最大的威脅--俄國,進行最後一戰,徹底奠定同盟國勝利的基石。

此時的美國國會再次出現了一次巨大的爭吵浪朝。與會的議員們,大部分要求美國馬上停止對協約國的物資援且,甚至於要求美國馬上加入到同盟國的序列之中去。但是這批議員的論調卻遭到了許多反對派的大力反駁。

反對派認為,美國在同盟國最艱苦的時候,一直對協約國進行著物資上的援助,早已經被同盟國視為敵人了,這從德國在大西洋上的無限製性潛艇攻擊計劃就可以看出來。德國人自從得到了大清帝國的幫助之後,根本就不怕美國人了。

之前同盟國的局勢一直不容樂觀的時候,德國人就沒有希望美國加入他們一方的意思,現在同盟國勝利在握,這時候美國正請求加入同盟國,簡直就是一場笑話。不但會遭到同盟國的反對,同時也會把協約國也得罪了。兩麵不討好之下,美國將來何以自處?反對派們的意見就是,美國現在是到了保持真正的中立的時候了。反正以前大清帝國也沒有尊守中立國的約定,向德國輸送了大量的物資。美國援助一些給協約國也是天經地意的嘛。

而這次美國的親中派卻意外地沒有站出來發言,隻是在底下弱弱地說了一句:“我們應該找機會跟同盟國消除此前的一些誤會!“

因此之下,美國國會再次做也決議,美國正式表示中立,將不對交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做出任何形式的援助。但是這對於即將勝利到手的同盟國來說,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前進步伐。而對於協約國來說,這卻是一次天大的打擊。

戰爭打了這麼久,國內的經濟與物資消耗得差不多了,美國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宣布丟下自己。這個消息無疑是對協約國的一次雪上再加霜的事情。麵對這種惡劣的局勢,協約國唯有拚盡最後一搏,盡量逼迫同盟國走上談判桌,將戰爭的結果變成一次政治談判,從而使協約國能夠盡量多得保存自己的利益。

而想要逼迫同盟國走上談判桌,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同盟國三巨頭之一的德國打敗。沒辦法,誰叫德國離自己最近。雖然比起德國來說,土耳其更加好打,但是現在的土耳其可是牛逼得很,人家可是在中國人的保護之下。想動他一下,可是比登天還難。

鹹豐三十年四月,就在同盟國三個巨大頭會商談如何解決俄國的時候,英法兩國也在準備著對德國的總反擊,希望能把德國拖垮,迫使戰爭無限期延長,然後,雙方最終走上談判桌。

法國人在比利時邊境以及德法邊境上集結了兩百萬大軍,英軍也向法國派遣了五十萬大軍做為配合法軍行動的助力。與此針峰相對的是,德國人也開始在西線戰場上集結重兵,屯積戰略物資,但與以往不相同的是,德國人這次並沒有急著向英法聯軍發動攻勢,而是不斷將防線加固加強,大有長期死守的意思。

通過一個漫長的冬季,俄國塞冷的天氣以及大清帝國將重心轉移到了非洲戰場的原故,俄國人終於找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但是俄國原本就很脆弱的經濟,在幾次敗仗之後,形勢越來越差勁。

俄國大本營,在這個冬天裏,再次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將俄國的兵力增加到了兩百萬左右。這是俄國最後的本錢了,雖然這兩百萬大軍之中能夠全部裝備齊全的部隊還不到一半,俄國人的堅忍讓俄國政府深信,有了這兩百萬大軍還是有跟同盟國一拚到底的實力的。

四月中,大清在北京召開了一次作戰擴大會議,各方麵軍的司令官到一一抵達北京,高討著對俄國的最後一戰。會議決定將遠東方麵軍的兵力從原來的六十萬大軍,擴充至一百個師,十個裝甲師以及各式兵種部隊,總兵力二百二十萬左右。而在近東方麵,四上左宗棠的八十萬大軍,以及由國內新動員起來的三十萬大軍,總兵力也達到了一百一十萬左右。何況會議還決定,為了保證大清軍能夠在冬天到來之前完成對俄軍的最後一戰,從北非戰場上又抽調了四十萬大軍,近東兵力達到了一百五十萬。

五月,大清帝國完成了新的集結,對俄國的最後一戰即將打響。

五月十一日,淩晨,清軍集重了八千門大炮,一百二十萬大軍,越過俄國的伏爾加格勒,向俄軍防線羅斯托夫方向進行猛烈的攻擊,俄軍軍心不穩,士氣低落,很快便被清軍撕開了防線。

在歐洲,為了達到對俄軍致使一擊的目的,德國同樣在自己的東線戰場上,集中了六千門大炮,二百五十萬大軍,同樣於十一日淩晨向俄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由於時差的關係,俄國在這一天徹底陷入了混亂之中。一天之內俄國大本營從兩個方向不斷收到前方的加急軍情,隨後第三個方向也傳來的緊急的軍情。俄國大本營頓時手足無措,竟無法快速地對戰場局勢作出有效的判斷,致使前方戰局一再被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