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掩護!工兵連上!”大膽一揮手,幾十挺輕機槍、迫擊炮紛紛開起來火,壓製鬼子。一時間槍炮聲大作。“噠噠噠”“噠噠噠”“轟轟轟!”。工兵連一百多人扛著早已追備好的木椽子、木板就貓腰衝了上去。架在了防禦溝上。
很快幾座簡易的橋梁就架好了!
大膽大吼一聲:“全體上刺刀!弟兄們衝啊!司號員吹衝鋒號!”“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衝鋒號響了起來。警衛員營長率先帶著幾個偵察兵撲了上去,踏著木椽子、木板搭成的橋梁,衝過了防禦溝。
青龍軍攻占青島的作戰行動第一步成功了,沙子口於當晚落入了青龍軍手中。就在大膽強攻沙子口不久,一師的3個主力團也殺向了滄口。
明朝萬曆年間,即墨縣令許鋌在《地方事宜議》中提出,即墨地瘠民貧,宜開放海口,進行南北海上貿易。滄口隨即成為海口,主要裝卸嶗山道院自海西購進的糧食,岸上建了儲糧的倉庫,稱為“糧倉海口”,簡稱之為“倉口”。 “倉口”之名由此而生。
清鹹豐年間,清政府設在煙台的東海關開始在滄口設常關分卡,征集稅收。滄口自此成了正規碼頭。
20年代初期德國侵占青島後,設立青島海關,在滄口碼頭設分卡、建船台,還建了一座二層樓,海關、稅卡、郵電都在樓上辦公,這就是青島曆史上有名的“小衙門”。因靠海的這條街地勢陡然降低,老百姓就叫它“下街”。這條街南到小衙門和碼頭船台,北通膠濟路滄口火車站,坐船來的、乘車來的都的從這裏過,一各種生意鋪子鱗次櫛比,熱鬧的很。
也不光是下街,因為便利的交通,滄口發展很快,1910年的時候就有21條街道。滄口、東鎮、市裏,是老青島人心目中很有名的三個地方。
這三個主力團在副師長也就是,先前蛟團的團長的帶領下進攻也算順利,他們比大膽幸運多了。因為滄口的地位比沙子口重要的多,日軍的防禦溝不可能再用吊橋,那是有正規橋梁通行的,否則就滿足不了貨運需要。正因為這些橋梁就大大的方便了部隊的進攻!
這三個主力團可是屢經戰火考驗的勁旅。他們前身可是蛟團,在藤縣、臨沂、台兒莊保衛戰中打出了蛟團的威名,隨後經過蕭飛的批準重新建立了3個主力團!這裏麵就有一個營的快速縱隊,大約200輛摩托車、40輛卡車!
這個時候的滄口可以來說是青島整個日軍的大後方。鬼子在這裏的警戒力量多少也放鬆了一點。這3個主力團小心運動到滄口附近時,滄口防禦壕據點裏的鬼子一點都沒有發覺。
到了此時,弟兄們哪裏會和小鬼子客氣,留下炮兵連、重機槍連隱蔽建立陣地、從正麵對付小鬼子的火力點!副師長坐上摩托車就率先發動了進攻,領著三個快速縱隊連,旋風一般快速駛過了防禦壕上的橋梁,衝進了滄口。
幾百輛摩托車突然衝進日軍的營地裏,那情景!那場麵!那絕對的是一個熱鬧!副師長衝過防禦壕,迎麵就撞上了鬼子的巡邏隊。10個鬼子一個個的就這麼扛著槍,傻愣愣地站在那裏,看著呼嘯而來的機械化縱隊,連下意識的還擊動作都忘了。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這群支那軍是從什麼地方衝出來的?為什麼一點消息也沒有?
副師長看都不看小鬼子,穩穩的站在摩托車上。隻見他右手大刀平平揮出,借著摩托車的速度,刀鋒從一條直線站立的10個小鬼子的喉管上輕輕劃過。“次啦”“次啦”鬼子的脖子上的動脈被鋒利的大刀瞬間劃透了!那鮮血瞬間就噴湧而出!
“好!好!”“好!”隻算是一刀就直接殺敵10人,身後的士兵們大為振奮!紛紛效仿!副師長大刀向前一指,三個快速縱隊立即分成三隊,然後又立即分成6隊,分別朝著碼頭、火車站、鬼子營房等幾個早就劃好的目標馳去。
隨後一個炮兵連在連長的帶領下,悄悄的繞道了這股鬼子炮樓後邊,他們是要從小鬼子屁股後麵開火,直接給鬼子們爆菊花啊!
但是外邊這麼大的動靜,炮樓裏、碉堡裏的鬼子都已經驚醒了,炮樓上的幾處探照燈四處亂照,機槍、步槍猛烈射擊。
求訂閱、求打賞!各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