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日軍的新式坦克(下)
“恩!不錯!你也知道這種火炮吧?我們帝國的工程師們可是好不容易才弄到這種火炮的設計圖紙的呢!然後,他們可是費勁了心思,才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你知道麼?目前這火炮的穿甲威力可是比我們現有的坦克強多了!不能說是強多了,而是強太多了,先前5輛坦克都沒有閑在一輛來的火力強勁!而且,不僅是火炮呢,其餘的偶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參謀長看了看一臉笑意的福村中將,難怪他這麼鎮靜,原來是早有準備了!看來自己是瞎*心了!真是應了中國的那句來話了,皇帝不急太監急啊!參謀長尷尬的笑了笑。
“參謀長,你看看這資料吧!這一次我們可是有一半數量的坦克是這種坦克呢!你覺得我們再對付蕭家軍的重型坦克麵前還會跟以前一樣麼?”福村中將看了看,表情有點震驚外加尷尬的參謀長,笑了笑,接著就順手從旁邊的一個手提包裏拿出了一些資料遞給了這個參謀長。
“嗨!將軍閣下!要是,真的這樣的話,那我們就有很大的把握了!簡直就是質的飛越啊!”參謀長趕緊的一下子接過來資料。
“恩!快看看吧!”福村中將打斷了參謀長的附和。
“恩!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好的方法,解決!你知道,我們帝國的礦產資源本來就少,能夠生產這些92式坦克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是想生產那些跟蕭家軍相抗衡的重型坦克有很大的困難啊!不過有個好消息就是,我們的大本營已經開始研製了一種新式坦克!在試驗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鬥全重增加到了27.3噸!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福村中將笑嗬嗬的說道。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隻有幾噸,甚至很少10多噸的坦克相比,簡直就是不在一個級別上的。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鬥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準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準備采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采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製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藥。彈藥基數為77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5400發。
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采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麵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采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