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城,因為是作為一座要塞存在的,它首先的一個特點就是堅固的青磚城牆,呈正方形,高而且厚。沈城的城牆,高三丈五尺,厚為一丈八尺。四麵分設八個城門,方便進出。城門上設城樓,城牆四角設角樓,都是三層圍廊式的建築,巍峨高聳。
沈城城內,街道呈井字形分布,將城內的建築分隔成規規矩矩的方塊。城內主幹道皆寬闊平坦,適於跑馬已經兵車和炮車通過。而總兵府,也就是沈宅,正處於沈城的中心,也就是那個大井字形的中心。
連蔓兒一行人進了城,因為天色已經有些晚,所以特意繞開了中心較為繁華的街道,而是向東,沿著最外圍的寬闊街道繞行。
鬆樹胡同位於沈城的北麵,是因為東街口兩棵百年老鬆而得名。馬車到了街口,五郎早已經打發人前來迎接。等到了門口,就見門楣上,還有兩側的燈籠上都寫著連宅兩個大字。
大門打開,五郎帶著人親自迎了出來。
沈城內的建築,與這座城的風格很統一,大開大合,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院子,宣朗開闊,房舍也是寬敞、氣派。
連蔓兒在大門口就下了車,因為她和小七是第一次來,所以就一層層房舍這麽一路看了過去。
進了院子的第一層房舍,進門的兩側有有倒座房各兩間,上麵是五間正廳,兩側東西廂房各三間。再往兩側,是兩座跨院,下人的房舍、馬廄等都在跨院,東跨院還有一個小小的演武場。
第二層院落是內宅,也是五間上房,兩側各三間廂房,四周抄手遊廊。有月亮門通往東西兩個小跨院,以及第三層房舍。
第三層的院落實際上是個大花園子,花木掩映中也有幾處房舍,那是夏天乘涼消暑,或者是閑居靜養的靜室。
連蔓兒將整個宅子大約看了一遍,覺得很滿意,那一千多兩銀子花的很值。而這一會工夫,小喜和小慶已經將她的住處安頓好了。
宅子內房舍眾多。魯先生、連守信、五郎和小七都住在前院,隻有連蔓兒住在內院。連蔓兒將東屋空出來不住,隻住在西麵的屋裏,她住裏屋。外間屋是小喜和小慶上夜。
如今這宅子裏,除了一家人從三十裏營子帶來的人,還有五郎另外買的幾房人口。前麵的事情並不用連蔓兒理會,五郎隻打發了掌管廚房的周大娘、內院伺候的趙大娘和兩個十一二歲的小丫頭過來給連蔓兒磕頭,聽連蔓兒的安排。
正是安排飯食的時辰,周大娘拿了晚飯的水牌過來請連蔓兒的示下。連蔓兒仔細看了,略添減了兩樣,又囑咐了周大娘幾句,就將她先打發下去安排晚飯。另外留下趙大娘和那兩個小丫頭細細地說話。
趙大娘已經在宅子裏伺候了一些日子,是個內管事,她將如今宅子裏伺候的人員花名冊拿出來給連蔓兒看了。
連蔓兒一邊翻檢著花名冊,一邊和趙大娘說話。趙大娘為人極老道,連蔓兒問一她能答十,一會工夫,連蔓兒就將這宅子裏裏外外的事情都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