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秀的重建很快!
深圳的建築公司承建了這個重建的工程。
錢是人家出的,人家安排自己的建築公司,那是合理的。
而深圳的這個建築公司,將“深圳速度”帶了過來。
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茵秀鎮的廢墟被清理幹淨了,還在原來的地基上,挖了五米深的新的地基。
這個新的地基有十多萬平方米。比原來的茵秀鎮要大三分之一。
眼下,建築公司正在建房。
一天一百多套的速度,說出來嚇人的。
不少的本地建築公司的老板與技術人員,天天守在茵秀鎮,就是偷學經驗。
深圳建築公司的經理說。再有一個月,茵秀鎮的房屋就會建設完畢。
縣城那邊要遲一個月才能完工。
苬秀與縣城,都是深圳的建築公司負責承建。
看到這邊都走上了正軌,曹雲便下鄉了。
他一個一個鄉地走,一個一個村的看。
很快,曹雲發現是一個問題。
那就是,利川地震後,各家的人口損失太大。
原本有五個人的家庭,隻剩下兩個人。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田地的種植,成了問題。
原來的五個人,種地都比較忙。
現在,隻剩下兩個人,怎麼去種那麼多的地?
各鄉村都反映出了這個問題。
不解決這個問題,農業的生產就是一個大問題。
在調查了解的過程中,曹雲發現了有的家庭,在做農活中,忙不過來,會請親戚朋友幫忙。
有人幫忙的田地,很快就做完了農活。
曹雲的腦中一亮。
對呀,我應該這樣做。
回來後,曹雲召開了縣委常委會。
會上,大家都提出了這個問題,都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否則,會影響到今年的農業收成。
曹雲便提出了互助組的建議。
並且,在會上,詳細地解釋了互助組的情況。
農業生產互助組,是勞動農民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為了解決勞力、耕畜、農具缺乏的困難,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織起來的勞動互助組織。
它一般由幾戶至或十幾戶組成,實行共同勞動、分散經營。
土地、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和收獲的農產品,仍歸私人所有,但由於換工互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產量肯定是高於個體農戶。
曹雲解釋道。
“農業生產互助組分季節性的臨時互助組和長年互助組兩種。”
“我們鼓勵長年互助組積累了少量的公共財產。”
曹雲還拿出了分析材料。講明互助組與個體農戶的區別。
通過曹雲的講述,大家明白了。
互助組與個體農戶,在生產技術上沒有什麼變化,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產上勞力、畜力和農具不足的困難,協作產生了新的生產力,農產品產量一般高於個體農戶;並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出租土地、雇工剝削等現象的發展。
這時,有人提出,“這不是走回頭路嗎?”
另一個人說,“這就是農業合作社! 上麵會同意嗎?”
曹雲說,“不管是農業合作社,還是個體生產也好,我們是要從關鍵上解決農民的問題。現在的利川,已經不適合個體生產了。一家隻有一個人,你讓他如何去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