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賞畫(1 / 3)

秋分當日,京城之中有名的遊人會聚之處,青雲鳳凰台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越蘇從一抬小轎上下來,以白紗帷帽覆麵,拾級而上。

金色的日光投在她天水色的襦裙上,像灑下金色的光芒,映得人如光影,如夢似幻,走來時,仿佛是剛剛下凡不懂世事的仙子。

“姑娘,不知可有名帖?”看門的小廝驚訝於她的身姿,咽了咽口水問道。

身旁的婢女環綠,立刻遞給他一張請帖。

鳳凰台的請帖向來隻標注了府邸和姓氏,而不會標注人名,是因台莊的主人沒有世俗偏見嫌棄女子登臨大雅之堂,但是為了受邀女子的名譽,不會將其名諱直接寫在請帖上。

“原來是平安伯府的姑娘,姑娘請......”小廝忙不迭地向正在斟茶的侍女招了手:“快請何姑娘進院。”

越蘇眸色平常,抬腳跟著丫環進了去。

青雲鳳凰台依山而建,與山水相輔相成,引下泉水彙集成溪流,蜿蜒數裏,沿溪而建前中後三處較大的院子,亭台樓閣均列其中,分別以詩畫、文墨、酒花為題。

越蘇此次前來,是因為詩畫園所舉辦的一場聚會。

今日青雲台的陸莊主,請了三位當世最受尊敬的畫師,前來品鑒他收藏的百幅名畫。

又因為最近江南水患嚴重,朝廷募捐,青雲台陸家家產頗豐,少不得資助,以這個名頭,陸莊主向京城之中所有的豪門貴戶發了請帖,願在秋分當日拍賣自己收藏的名家畫作,且將拍賣所得,悉數捐獻朝廷,用以水災之後的重建。

何家的座位在一樓中間,四四方方的小桌子,並三四張太師椅,可見是預留了家中兄長和姐妹的位置的。

越蘇的兩位兄長已經外任,不能前來,嫡姐越蕙本來興致勃勃要觀賞,結果出門時崴了腳,何太太覺得不是好兆頭,就讓越蘇一個人來了。

反正何家在這眾多豪門世家當中,也不甚起眼,隻要隨意拍下一兩件,捐個幾百兩算是心意。

在場的女子和她一樣頭戴麵紗而來的,也有五六人,她沒有仔細辨認是哪家,而是吩咐環綠將自己帶來的兩幅畫交給陸家的管事。

賞鑒會很快開始,陸莊主說了幾句場麵話,便將幾個畫師請出來一一介紹,有兩位是宮中呆了幾十年的,擅長人物和風景,還有一位是成名已久的,擅長畫花鳥。

當世畫作,多以這幾種主題為主流,陸家這次拿出的畫作有三十幅,加上各家願意主動捐獻的,共五十餘,一一擺放在錦盒之中。

“這第一幅畫,自然是要特別一些。”陸莊主朝後麵端著盒子的下人示意,下人拿上來後,他親自打開,由兩個高大的家丁舉起,從右至左每個座位巡過,讓客人能夠看得清楚。

“這是崔府崔太傅的畫,眾所周知,崔太傅擅書法,其字氣勢貫通、筆畫連綿虛實相輔,如今這幅《秋葵圖》,畫雖平常,可是其中書法實在端莊大氣,瑕不掩瑜,陸某層有幸求得崔大人的畫,崔大人憂國憂民,今日陸某將畫獻與諸位,圖一薄名,也不算辱沒了他的名聲......”

崔太傅去年已經致仕,但他一生成就頗大,官至內閣首輔,又是當朝天子和太子曾經的師傅,多年主持春闈考試,門生眾多,地位非凡,他的畫作難求,因此在陸家管事敲鑼宣告開始競拍時,陸陸續續就有七八人出價。

“一百兩!”“三百兩!”“五百兩!”“我家主子出八百!”叫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高過一個,在場的人無不心潮澎湃,期待著這幅畫的最終歸宿。

環綠看越蘇興致怏怏,不由問道:“姑娘,崔太傅是太太的父親,我們不出價嗎?”

越蘇笑了笑,用眼神示意她看不遠處崔家的人:“崔家表兄不是在出了嗎?”

崔太傅的畫,當然是崔府買回去最妥帖,一千五百兩也是值得的,陸莊主對崔氏子弟十分尊敬,親自將畫送了過去,寒暄了幾句才走。

過後的十幾幅畫,也均是當世名作,甚至有一個近幾年才出名的若清居士,陸莊主說是偶然間才從好友的收藏所得,花了百兩,今日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