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上篇

第十一卷餘不耐學詞,嫌其必依譜而填故也

古代的陶太尉及歐陽少師,他們的母親都因教子有方而顯貴起來,並且能名傳千古。然而這兩位母親的作品卻沒有流傳下來。即使像宣文夫人那樣講解經義,幾乎和孔子齊名並稱,其所吟詠著寫之作也沒能使後人知聞。

近年唯有畢太夫人,卻是兼而有之。夫人名藻,字於湘,是印江縣令笠亭的女兒,少儀觀察的妹妹,少儀觀察是我一起受征召的朋友。她作有《偶詠梅》詩,詩中說:“探出枝條,最先承受春神東皇的恩賜,花瓣落下,點額成妝,為帝王之女親自添嬌。”第一句本是無心之語,沒過多長時間,秋帆尚書果然是殿試第一,是繼王沂公之後又一位狀元。吉祥之人的詩詞,竟成了詩中的預言,也是一樁奇事。太夫人雖然身處閨閣之中,對政事卻十分通達明了,畢秋帆尚書到陝西任職,太夫人作詩來告訴他:“讀書能使人滿腹經綸,學習古人之道可以取法政治。文章和功業,原出自一道,你在秦地任職時日久長,對那裏寄以自己的抱負。承沐聖主的恩德,身受皇上浩蕩之恩寵。我白日為你祈告,切記自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小心。就像那鬥拱之材,砍得太小就無法用了。又像那載行的車馬,若不警戒小心,則有跌翻之憂。深夜捫心自問以何來報答聖恩?我聽說有治理天下的濟世之才人,嚴正持重,而不易草率行事。整飭告誡不要煩瑣苛責,清廉體察不要細碎狎雜。不要粘粘糊糊,優柔寡斷,糾纏不清,也不要模梭兩可。身端影正,砥礪磨煉自己清正高潔的操守,儉樸有德,禮賢下士。從小事上廉潔,才能行得大法,長久地誠實,可以去掉虛假。西部的民風淳樸敦厚,質樸而很少浪費奢侈,豐、鎬舊都餘音尚存,人傑地靈,乃藏龍臥虎之地,況且又逢盛世,十分地興隆繁華,物產豐富,人民百姓安居樂業,需要地方長官好好地加以愛護,使其好好生活,因時而宜進行寬厚德澤的治理,善於調理。古代之人樹立名聲威望,深深植根於性情之地。一步一個腳印,實心實意方見實事,能夠名垂千古,現代和古時原出一理。不負平生的學識抱負,不要僅僅求得一家的溫飽就心滿意足。在上能報答聖恩的浩蕩,在下來庇護家門。我家的世代德行相繼下來,祖先的事業不至於衰落不振。痛惜你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所幸沒有棄去遺留的教導訓誡。可歎我年老力衰,垂垂老矣!心力交瘁,拄著拐杖看天邊的飛雲,望斷蒼翠的秦嶺山地。”讀她的詩,訓誡之詞深厚有情,不減顏氏的家訓。沒有多長時間,太夫人到官署之中養其天年,路途之中常操心來訪察兒子的政聲如何。聞聽長安父老百姓都交口稱讚尚書賢德,太夫人很高興,抵達官署後又賦詩道:“乘著馬車剛剛體味到這三千裏的長途,地方的風土民情使我快慰。到處都聽人稱讚好,幾年來年豐民樂都靠長官的賢良。”“連日來敘說舊事一直到深夜,婁江浩瀚無盡望斷遠方,拳拳之心何時可休?不要驚詫老人又添了白發,兒童也換了幾輩,家鄉口音也都改了。”“周圍都環繞著竹木花草山石,欄杆外的微雲天光映著青翠的山巒。隻要窗前有風物可以賦詩,不須回首憶想江南。”

太夫人受封極品,卒於官署之中。庚子年,皇上到江浙一帶巡視,尚書守孝在家謁見皇上,陳說母親賢德。皇上賜予“經訓克家”四個字,尚書在靈岩別業建起一座樓來奉宸墨,當世之人都覺得很榮耀。太夫人有《培遠堂詩集》行世。

《培遠堂集》中的詩清妙無比,美不勝收,我摘抄下寫得特別好的。五言古詩如《靈岩山館夜坐》詩中說:“太陽垂落,沒於絕壁懸崖,山館不知不覺忽然暗了下來。石板上靜靜地放著一張琴,清澈潔靜的泉水正好可以用來烹茶。不知已是夜深人靜時分了,月兒升上了青鬆枝頂。”

五言律詩如《正月十二夜》:“燈光搖搖,畫堂轉暗,坐著數更漏之聲偏覺黑夜漫長。月照半牆,雁影可辨。雄雞聲聲長啼,屋瓦上結著白霜。夜間吟詩多半是為了即興抒懷,春日的酣夢中總是家鄉。庭院下微風吹起,送遞梅花的清香進入帷幕之中。”

《落葉》詩中則有:“樹上葉子疏疏落落,結了一層微霜,秋氣四籠,頓覺四際蕭條冷落。西風一起,落葉紛亂飄下,陣陣陰雨增添幾分涼意,更覺秋意濃重。紙窗上映著皎皎月色,爬滿青苔的石級失去了層層覆蓋的綠蔭。我偶然憑欄佇立遠望,但見漠漠的平林如今疏疏朗朗,可看到隱隱的遠山。”

七言律詩有《小園》:“有半畝小小的園子在城西邊,每到春深似海之時,常含情愉人。花叢簇擁著簾櫳,天晴時卷起簾子放梁上燕子飛出去,依依垂柳旁的閣樓中可以在清晨聽到黃鶯的啼唱。舊時讀過的《漢書》如今重看仍清楚地記得其中的內容,初次臨晉帖覺得手生。笑自己還沒有忘掉競爭之心,閑暇的夜晚招呼鄰家女子過來下棋。”

七言絕句如《探梅》詩:“光福寺前日光曛和,上陽村外望見光色彌漫。層林密密,溝壑無際,分辨不出來是湖光還是白雲。”《春殘》詩:“清淡的茶幾熏黑的爐子雜布拚起來的琴囊,綠蔭掩映之下的巷內門戶之家畫卷沉沉。春天來了小小的苑林無人持帚打掃,窗前花瓣飄落,積了厚厚的一寸那麼深。”《鬆徑》:“石徑彎彎曲曲環繞山石,拾級而上,山色滿亭,綠色環圍重重。鬆風好像在嫌泉聲太小,自在林間掀起陣陣鬆濤。”

五言排句如《雁字》:“一片雲飄在藍色的紙上,鴻鳥排成的文字並無半點瑕疵,《禽經》十分古樸典雅,為了在緊急文書上插鳥羽便紛紛取拿。常常做纏聯之形起飛,又何曾講敘過次序。銜著蘆枝好似在運筆,其在空中遊霧之狀又如紙上塗鴉。家常凡鳥枉自譏誚,家養禽雞又何曾相誇炫耀。這沉默緘言的風格來自塞北,飛到天涯去傳音訊。風亂吹不止,低空橫排遮住了遠山,大雁用和諧的聲音呼喚著伴侶,被彈弓射破了身體。雁陣的行間從此缺空了下來,空空留在那兒不再加上點。奇姿縹緲,其形狀斜著排列,收斂翅膀停落下來,臨著池水嬉戲劃沙。鵝群猶自沒這麼巧妙,風策足可聯接其華盛。雁影映在水麵勝過清稿,煙籠霧繞回護碧紗,在天上舒展開來,不愧其才,在雲霞之中逸放灑脫。”

五言絕句如《雨夜》:“臨近傍晚薄暮時分花色暗冥,看不真切,獨坐下來琢磨琴譜。一縷輕煙從沏的茶中逸出,卷起竹簾,春雨飄散。”

六言絕句,如《夏日作》詩:“撥弄火灰,火爐的香飄散而來,竹簾半卷梁間燕子飛去。吳門的六月獨有寒意,不知雨落江南何處。”

這些詩都有清淡細微高遠淡泊之意境,真是高妙之作。其他的名句如五言詩《望華》:“常常半夜之時便可看到日出,雲霧隻在山腰環繞。”《嚐新茶》:“尚帶著春天露珠的氣味,還存著清曉雲霧的清香。”《虎丘》詩:“隔著花草都有樓閣,進入寺門方知道有山。”《江村寓目》:“山吞下將要落下的夕陽,風抵著將要湧起的潮水。”七言詩如《梅花》:“仿佛隻同白雲有約一般,遙遙看著積雪也懷疑是否有幽香撲來。”《聞蟲》:“雨水灑過花間小徑,青苔還帶有清冷寒氣。風定下來豆棚之葉不再沙沙作響,月兒剛剛湧出,明亮起來。”《野望》詩:“雨水過後,經霜的紅葉比染過的更燦爛,風平定下來,炊煙嫋嫋,似乎這縷樓白煙要凝於空中。”《靈岩懷古》中說:“人去之後,小徑仍然花開,清香不絕,昔日屎廊如今隻有風吹的聲音,回蕩在風清月白之夜。”《登澄觀樓》中說:“積雪厚厚,十分明亮,使得天上的太陽也顯得淡然無光,極為寒冷之時,遠山之上也沒有煙織霧繞。”

仁和的沈椒園名庭芳,是查聲山學士的外孫。他的父親麟洲先生,任文昌縣令,受到牽累,發配到寧夏。母親查太淑人留居在嘉善,沒有跟隨而去。椒園每年奔波於南北兩省之間,行路極為辛苦。他作有詩雲:“秋天生紅豆之時辭別南國,春天青銅山綠之時赴趕北方。”“青銅”是寧夏的一座山名。又有詩:“白雲投下影來有心隨著遠眺的目光而去,淚痕如線伴著那綻破了的征衣。”這詩為厲樊榭孝廉欣賞。沈死後,張少儀作詩哭悼他道:“塞外的草都枯黃了,雙淚交流,瀛州仙境,雲清天淨,一襟清爽。”“草枯”是用裴子野之事,是紀實情。觀察之父笠亭先生,任印江縣令,和沈同戍寧夏。觀察跋涉萬裏,號呼求救,最終獲得安全。

唉!三君都和我同舉詞科,而沈、張兩位觀察,又同時在李玉洲先生家舉辦詩社,兩人來往尤其密切。如今都先後去世。回想這六十年中,升浮沉降,聚會分散,音容風塵皆如一場夢幻,直使人鬱鬱於心。張之母顧若憲恭人,就是畢太夫人的母親,著有《挹翠閣集》,和武林的林以寧、顧姒齊名。隨丈夫宦行到群可,在官所之中擊世。太夫人作有《得黑今中信》兩首詩,最為淒惻感人,詩中說:“黔中的驛使來到,使我柔腸寸斷,血淚沾襟。在荒遠絕地,懷有歸鄉之意,幾年來一直牽念著女兒我。常常是湯藥不斷,還是為我寄來華簪以做記念。最堪傷心離別長亭語句,路途迢迢直至今日,尚不能見。”

“千山之外是官舍,紅旗懸掛著隨風飄飄。望著雲端枉自白了鬢發,兒女繞膝隻有等到赴黃泉。猶有清吟之詩尚留人間,應該用筆記下來流傳。阿兄歸來的日子近了,我明年該要離鄉了。”

後來,畢秋帆尚書把她接到秦關護養,張少儀又從雲南解組來到官署,這一對白發兄妹,終日唱和不已。太夫人又作有詩為:“千裏迢迢客從遠方歸來,到年終相逢,笑眉舒展。二十年來白發比梅花還白,一夜之間春隨爆竹而來。誰能料到我們能夠異鄉相逢,劃著爐灰細談往事。殷勤寄語給那打更的,不要催促城頭漏箭早至天亮。”

吳中的詩學,以婁東最盛,二百年來,前有鳳洲,然後相繼有梅村;如今承接下來的,莫不是弁山尚書?他作有《過吳祭酒舊邸》詩,說:“我是婁東詩社吟客,心中私比前人不勝其情。”由此可知其以兩公自命。然兩公僅有文學才華而沒有建功受爵,而尚書則是這一點上遠遠超過他們了。尚書雖然政事繁碎,辛勤辦公,卻沒有一日不看書,手上披注,口裏誦讀,比那些儒生秀才們還要刻苦得多,著有三十二卷詩,名為《靈岩山人詩集》。“靈岩”是尚書年少之時讀書之地。

蔣用庵有詩句雲:“花卉以春、秋兩季來分定早放晚開,上天根據才華命運來定各自的沉浮。”這話說得極有道理。然有才華卻沒有命,終究不能施展其抱負才能。徐英公調兵遣將,必定用那些方麵大耳有福相的人,說是:“取他的福力,來助我成功。”

我在這兒說一下,嵩陽是毒地,代公到後龍蟲遠徙他地。樂陽的泉水味道很苦,房豹到後而其味變甜。這便是明顯的成效。天子知道弁山尚書最為福深,因此中州之地有荒饑大災之時,將公調至秦中;荊州有洪水災害時,又將公調到楚地。凡是公所至之處,便能肥沃土壤,去除災害,風調雨順,恢複元氣:古代與今世之人同出一轍,極為相仿。然而若是沒有至誠之意,苦心經營,殫精竭慮之懷,也不會上能感動上蒼,下能深得民心,不負眾望。弁山公作有《荊州述事》十首詩,全是仁義之人所說之言,不亞於元次山的《春陵行》,我在這裏錄選其八首詩。詩中說:“江水茫茫,長天一色,連接混茫,登到高處,無地可以質問蒼天。這突如其來的災禍比焚毀家園還要淒慘,破舊的船隻忙個不停救人於水中。海上之市應該重新開一新聚之地,水晶宮中看見一次小型的滄桑變動。最使人傷心同情穿著豸繡的烏台官,披散著頭發到哪裏訴說起這罕見的災荒呢?(魯讚之侍禦,全家都在洪水之中喪生。)“傍晚時分,涼風吹來,一片淒涼黯淡之色,路途之上排放的都是橫七豎八的棺材。饑餓的老鼠伏藏在倉中吞吃腐爛的粟米,亂魚隨著浪花追逐水上浮飄的死屍。神燈來往,兆示天將要開網降水,(據說洪水暴發前幾日,江上時時有神燈來來往往。)鯀治水時竊來的能長的息壤也難填這水,分明地維己絕,哪裏料得存亡隻是半刻工夫的事,萬家骨肉親人都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