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產到戶為具體表現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對改善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的有利的嚐試……去年安徽部分地區試行了包產到戶以後其糧食產量大大增加,從平均每人幾十斤增長到數百斤……包產到戶是目前不改變土地所有製情況下更能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最好方法……
看著任振飛寫的一篇關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文章,任高緯用讚許的目光看了看任振飛“不錯,寫的很有條理,分析的也很好,就是文筆差點文字太幹燥了。小飛你把這份稿子拿給小劉先潤潤色,然後再投到省裏的《DZ日報》”
小劉是任高緯的秘書。雖然被喊小劉,其實也已經有三十多歲了。
任振飛拿著稿子找到了劉秘書,把稿子交給他:“這事多麻煩您了,劉叔叔,以後我還得多向您學習。發表時就寫我大爺的名字吧。”
劉秘書看了任振飛寫的文章說:“後生可畏!你寫的還是很不錯的,基本上沒什麼需要改的地方,就是缺少點修飾。看來我老了,跟不上趟了。不過你真能肯定會廣泛的推廣包產到戶?”
“我當然肯定了,我穿回來的這點事能不清楚?”任振飛心說。“劉叔叔,我是這樣想的,建國以來我國的農村土地政策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土改,土改後土地歸農民所有,農民享有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在這種製度下農民自主權很高,也很積極。但是這種製度明顯不太符合咱們社會主義公有製的要求。第二階段是‘一化三改造’,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土地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按勞分配。第三個階段是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三級所有,隊為中心。實行平均主義,統一經營。直到現在咱們還是實行公社製。在這三個階段中土地變歸國有,符合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但是逐漸的農民對土地沒有了自主權,國家讓種什麼就種什麼,而且實行大平均,幹孬幹好一個樣,沒辦法讓農民積極起來。沒看見社員們對自己那點自留地可比對生產隊的地用心多了。我想現在製約咱們農村生產的就是土地經營的問題,土地是農民的根,幾千年來農民都夢想擁有自己的土地,現在也一樣。但是咱們是土地集體、國家所有,怎麼辦呢?咱們就承包給農民,一次就簽幾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承包合同,這就解決了土地公有和農民對土地要求間的矛盾。而且我想將來實行的不僅僅是包產到戶,而是‘大包幹’,包幹到戶,完全放開經營權,農民想種什麼就種什麼,隻要足額保證上繳糧食就行。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省下都是自己的。能最大程度的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是個很好的辦法。我想既然我能看出來這些,英名的國家領導人不可能看不出來。”
一口氣說了這些話,任振飛的嗓子都幹了,趕緊拿起了一個印著“生產標兵表彰大會紀念”的搪瓷碗咕咚咕咚的喝了幾口,心想“以前從來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今天頭一次說心裏真痛快。不過說話多也能累死人啊,謅的的這些理由還說得過去,沒辦法誰叫咱是先知道結果再反推論據。”
“好好好,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有能耐,說得我都服了。”隻見辦公室門口走進來一個人,臉上爬慢了皺紋,大概有五十多歲的樣子,穿一身藍色的中山裝。
劉秘書趕忙起身:“馮書記,這是任市長的侄子,今天拿來了個稿子讓我改改。這小夥子很不錯,很出色。我看他寫的稿子就很不錯。”來的正是市裏的一把手馮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