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夜遇奇人(1 / 2)

第 一 章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在遼闊廣袤的漠北大地上,距蒙古國二百公裏的草原深處。

有一個住著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村名叫查爾幹圖,村子往南是農區,一直向南則進入了大漢族的地界,往北一公裏以外的地方,便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零零星星地住著幾戶以養牧為生的蒙古人。

查爾幹圖村的村民們以務農為主,也養一些牲畜,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放牧,或者去牧區給蒙古人幹活兒: 修葺羊圈、搬遷營盤或打草放羊,掙一些生活補貼。

村西頭有一戶家業殷實的人家,戶主名叫王忠誠,是十裏八鄉遠近聞名的四代中醫傳人,年近不惑,他的妻子王氏小他兩歲,為人賢惠心地善良。

夫妻二人已經有了四個聰明伶俐的女兒:大女兒巧鳳,二女兒巧蘭,三女兒巧瑩,四女兒巧玲。

大女兒巧鳳已經出嫁,嫁給了鄰村王鐵匠的兒子,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幸福美滿,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

二女兒和三女兒也都已成家,隻有四女兒巧玲年芳十七,正在讀私塾,也在跟隨王忠誠學習中醫。

王忠誠的祖上五代人都是郎中,而且其曾祖父還做過朝廷的禦醫,後來因不願卷入官場爭鬥的是非中,辭退了禦醫一職攜帶家口隱居鄉間。

王氏家族曆代以來無論在聲譽還是家業方麵,都是十裏八村的富庶大戶,到王忠誠這一代更是名聲顯赫家業興旺,到達了極盛時期,像這樣的家族、家庭在農村自然是上等人家,令村裏人景仰羨慕。

可是夫妻倆還是覺得應該有一個或兩個甚至更多的兒子圍繞膝下,才算圓滿。

一來可以繼承家業,二來在傳統習俗方麵也有個交代,證明自己是功德圓滿或者最起碼是不缺少德行的人家——兒女雙全子孫滿堂。

因為在那個年代裏,人們受傳統禮教的影響,認為傳宗接代的事是前世今生的因果,是上天安排的:有沒有兒子,有幾個兒子,有沒有女兒,有幾個女兒,上帝是要依照這家人的德行來安排的,隻有德行圓滿的人才會兒女雙全,否則就會隻有女兒或者隻有兒子,亦或是無兒無女。

而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女兒也許無關緊要,可要是沒有兒子那就會成為這個家庭甚至家族的硬傷,等於斷了香火傳承,就會被視為是品德方麵有缺陷的人家,甚至會被人作為把柄奚落或恥笑。

這個傳統陋習沿襲了幾千年,竟然依舊經久不衰地在民間流傳著,像一條毒蛇一樣,蠶食著人們的心靈,雖然是無稽之談,但卻被很多人奉為真理,都會用這則“鐵律”來衡量自己或者別人,有的人甚至被這種荒唐的說法壓抑鬱悶了一輩子。

而對於王忠誠這樣事業有成又名聲在外的人,自然對於名譽十分重視:祖上幾代人都是治病救人行善積德之人,應該積了不少福德,可如今自己卻落個老來無子的景象,豈不惹人議論和笑話?

夫妻倆自是不能釋懷,所以,一心想要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