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上任太守去(1 / 3)

自麵聖回來沒多就關於我比武求官的事就在洛陽傳得沸沸揚揚。有擔心的,有辛災樂禍的,比如袁術。不管外麵傳得多凶,我是不管它拉(開玩笑吧關羽的武力還需要擔心?)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比武到來了。

其實也沒什麼好比的,總共四場,前三場與洛陽軍中高手比武。洛陽能有什麼高手啊?第四場,和洛陽守軍將比用兵,結果大家也是可以想像的到的...。

比武這天,城外的校場早早的就站滿了人,兩千兵三個將更是站得筆直筆直的。一直到將近午時皇帝才和大臣們姍姍來遲。

“好了朕也來了,今天為什麼比武大家也清楚,別廢話了,開始吧”。

“是”“是”“是”“是”各有先後四聲是宣布比武開始。

“三位將軍,請一起上吧”“小兄弟我們對你還是比較有好感的,但是你也不應該如此張狂”。“對不起對不起,讓三位將軍誤會了,小弟失言了,隻是,不是小弟張狂,而是小弟有這個自信,也想借機檢驗一下自己的功夫,三位竟軍請”。

“哇,一打三耶,這麼拽?”“是不是傻了?對上三個將軍耶”......。

不管外麵的聲音,氣勢外放直撲三人而去。等到感應到氣勢的時候才知道今天的點子,有點紮手啊!當下也不管其他了三人合在一處也將氣勢放了出來。沒過多久三人就抗不住了“這小子那來的怪物啊,就是從娘胎裏就開始練也不用這麼強吧?”“二位,一起上吧,再不達就不用達了”

看著三人衝過來到的樣子到是有點真功夫。最強的達頭,兩人兩邊幫忙,到是很有架勢。不過對我來說“唉,還是不夠啊,達他們都不用出全力的。還是達一會兒吧,畢竟是皇帝的人輸得太難看就不好了”。一刀輕輕的架住兜頭一搶,用上六分力和三人丁丁當當的一陣對攻下來。現在有點眼光的都知道我是贏定了。三人都有一點氣喘了,我還和沒事人一樣。

“三位將軍,你們放心的攻吧”我悄悄的說。三個老油條當然知道我是在給他們留麵子了。

等達了半個多時辰的時候,英勇的關將軍把三個廢物掃下了馬,關將軍當然勝利了。

最後一場更簡單了三百在右三百在左,我帶了四百人在中間,對手一看笑了。左右各二百,六百擺中間,看樣子是要直接抓我了。

做事要看對手的,結果被我攔住中間兩翼合圍--被我包了餃子。

皇帝也很光棍兒青州別駕給了,太守也給了--東萊太守。青州最小的最窮的人口最少的郡就是我的。

咱們也沒話說,肯定是張讓那死太監高的鬼。不過也好,好歹是個太守,騙人的時候也好騙一點了不是。所以等皇帝的任命一下來我就帶著徐晃跑了。緊趕慢趕終於在過年前回了河東。

過了年安排解良的人願意的都到東萊去,在到化龍村拜了拜就到東萊上任去了。路上跑到巨鹿把於禁騙了過來,然後直接就往常山而去。

(各位投票鼓勵哦)

為了大家以後閱讀方便附上三國時期的官職表和一些常用的古代名詞。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並無丞相這個官職,後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於一身。三國初建後,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東漢並不設此官職。董卓遷都到長安後,為太師,號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為“三孤”(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在東漢時期,僅保留太傅一職,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時,對皇帝進行善導、輔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與後來丞相的職權範圍相近。曹丕稱帝後,曾改魏國的相國為司徒。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為三公之末,與後來工部尚書的權利相近。後世也常以“司空”為工部尚書的代名詞。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禦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監察、執法,後改以司空為三公,禦史大夫省。魏國建立時,以華歆為禦史大夫,複有此官職。

大司馬:

此官職為漢武帝初建,因將軍位同九卿,故設大司馬官職與三公同列,以示對武官的尊寵。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劉秀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後改為太尉。西漢末年別置大司馬一職,位在三公之上,魏晉時沿襲。

九卿: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在三公之後,為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三國以後,九卿職權漸輕,並逐步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勳(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仆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仆: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於後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於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後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後世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禦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禦史中丞、蘭台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後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後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遊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於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甚至重於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省長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書分管一曹,為後來的六部雛形。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於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於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勳的助手,協助光祿勳舉察郎官,位略低於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禦史中丞:

原為禦史大夫的助手。無禦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禦史中丞行使禦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後周時更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尚書又稱大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