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盆食物放在一個未封閉的護欄前,讓雞和狗去吃。雞很愚蠢,看見食物,隻在護欄前猛撲,結果總是吃不到食物。狗卻聰明,它隻在護欄前站了一站,便側身轉到護欄後麵,結果吃到了食物。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闡釋了一個不簡單的道理:達到目標的最短距離未必是直線。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基本會以兩種方法去解決:以直線方法或以迂回的方法。通常,直線方法是我們的首選,因為我們認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是,許多問題的求解靠直線方法是難以如願的,這時,采用迂回思維去觀察思考,或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很多人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在稱量技術落後的古代,一隻大象的重量,誰也無法準確稱出。小曹衝非常聰明,他避開了無大秤的正麵衝突,想到了把大象裝在船上,刻下船在水中的吃水線。再牽下大象,裝上同樣吃水線的石子。這樣,就把稱大象的難題,轉換成稱同樣重量的小石子。一把小秤,便把一隻大象的重量稱出來了。
蒙古族也有一則關於聰明的巴拉甘倉的民間故事。一次,一位財主騎馬在路上碰到巴拉甘倉。財主說:“巴拉甘倉,聽說你很聰明,你能把我從馬上拉下來嗎?”巴拉甘倉說:“先生,我不能。但我可以把你從馬下拉到馬上。”財主馬上跳下來,叫巴拉甘倉把他拉上馬。巴拉甘倉哈哈大笑:“先生,我這不是把你拉下馬了嗎?”財主恍然大悟。
這兩則故事都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難題看似無法解決,但如果我們采用迂回思維之術,不正麵出擊,而從側麵或背後出擊,便可柳暗花明。
我國著名醫學泌尿科學家吳階平講了一個他父親的故事。他說,有一次,一位姓盛的人有一批大洋(銀圓)要從武漢運往上海。當時,長江一線匪盜猖獗,誰也不敢承接這一任務。盛某人找到吳階平的父親。吳父麵無難色,很爽快地答應了盛某人的要求。吳父為什麼敢於如此爽快地應招?原來吳父是這樣做的:他把那批大洋,全部買成洋油,洋油裝船運輸,就比直接裝銀圓運輸安全多了。洋油運到上海,再換成銀圓交給盛某人,問題不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嗎?湊巧的是,這批洋油運抵上海時,恰好遇上洋油大漲價,吳父不但把全部銀圓安全交給了盛某人,還為其狠賺了一筆。盛某人大喜,要給吳父一些大洋,吳父不受。盛某人便投資幫吳父在上海建立了一個紗廠。
運用迂回思維的基本特點就是避直就曲,通過拐個彎的方法,規避擺在正前方的障礙,走一條看似複雜,卻可以盡快到達目的地的曲線。這是迂回思維的智慧,也是迂回思維的魅力所在。
“此路不通”就繞個圈,“這個方法不行”就換個方法,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一個卓越的人,必是一個注重思考、思維靈活的人。當他發現一條路走不通或太擠時,就能夠及時轉換思路,改變方法,以退為進,尋找一條更加通暢的路。這一點思維特質,是需要我們用心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