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治水(三)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過治理已經改變了河道向西流去,涇水、漆水、沮水和灃水都先後彙入了渭水。荊山和岐山的道路已經開通,終南山、敦物山到鳥鼠山的道路也都修好了。雍州境內高原和低穀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直治理到了都野澤一帶。三危山一帶已經可以用於居住,三苗族也因此而變得順服,不再有反叛之心。雍州的土質是黃色的,而且鬆軟肥沃,田地被定為是上上級,也就是第一等。賦稅被定為中下級,也就是第六等。這裏對天子的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的時候要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裏。
織皮族居住在昆侖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而這個時候,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想來,這在當時作為帝都的冀州和沇(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洲、雍州並在一起,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九州了。都知道古人以此來代指整個中國,而現在看看這裏的大致範圍,其實還隻是現今我們祖國半途中位於中間區域的不大的一塊地方。而大禹治水時對於各地的劃分來看,土壤、產物也和現在有一定的差別,尤其是經過了咱們科技的推動之後,一些曾經是下等土壤的地方,現在也已經能夠成為糧食的高產地帶了。千年時間,雖不是滄海桑田,也算得上是麵貌變化巨大了。。。
禹在治水過成功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塚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麵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而禹為了治理天下洪水,也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遊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遊又彙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塚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麵,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簡簡單單幾個名字,確實早已經遍布華夏大地的各處地方,想來也不禁覺得心裏發顫,如此遼闊的大地,今天的我們憑借各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尚且要累得半死,而古人,我們的祖先禹,僅僅是憑借自己的雙腳,卻要這般的走遍天下,完成大任,卻是不知道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如果還有什麼能表達,我想,隻是“佩服中。。。”,雖然這樣的言語遠遠不夠。
起點中文網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