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亂世奇冤(1 / 3)

貞觀之治開盛世,

萬馬齊喑入農家。

可憐江山千萬嬌,

草莽英豪競折腰。

萬宇千閣長安好,

銀光酒氣漫宮城。

醉是百姓戲夜市,

人影成織燈如星。

說不盡青峰綠水,

看不窮玉徹高樓。

風光無限大九州,

八路騷客亂武林。

處處刀劍見是非,

般般武藝現冤仇。

茫茫山海茫茫路,

蒼蒼雲天蒼蒼木。

——無題

開元之治末期,唐朝承平日久,國泰民安,玄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日漸沉迷酒色,朝夕寵戲於楊貴妃。一日,在牡丹亭歡戲的時候,楊貴妃見那盛開的牡丹花實在豔麗,歎道:“這牡丹這般燦爛,人見人愛,可惜我沒有那個才華,說不出稱頌它的佳話,作不出可以匹配它的絕句。百思無一句,心中難免不快!”

玄宗聽其這麼一說,笑道:“愛妃不要不悅。朕知有那麼一個人,文筆如神,詩若奔雷,那便是李太白一一李學士。隻是這學士一般人喚不來,這樣吧,高令士,朕令你速速將他召進宮來。”

那高力士對玄宗道:“皇上,你誇大了這李白,他無非一狂人,不足皇上一提。”

貴妃道:“去罷,休要多話。”

高力士即退去。

這李白可是極負勝名,那盛唐大詩人——鞏縣官左拾遺——杜甫有詩頌揚:

下筆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正當玄宗貴妃共賞牡丹的時候,那李白、賀知章等八人卻在長安一個小酒家裏飲了個不亦樂乎,日上三竿的時候,李白已是大醉,一邊的賀知章半杯一飲,是時半醉,那李白逢杯便一飲而盡,是時自會大醉。李適之、張旭一幹六人亦是醉了,醉了個迷迷糊糊、糊糊塗塗。

李白雖是大醉,尤有一分清醒,起立道:“七位賢兄賢弟,鬥酒不論詩,甚是不痛快。古來好酒者無數,卻無人敢稱酒仙。我敬你七人一人一杯,一杯一句,從此酒仙這個名號便歸我。”

李適之醉乎乎,看他那麵紅耳赤,頗有幾分好笑,他道:“好,好,好!”

賀知章也笑道:謫仙兄是不醉無詩啊!他若七杯成七句,便是大作一首,我就喚這大作為——七杯絕句。

不知李白真能一人敬一杯,一杯出一妙句,七杯詩一成,坐下的已拍案叫絕。

李白吟完七杯詩後,那高力士便尋到這酒家了。一進門,這力士便現出凶神惡目,見李白醉在地上麵,衣冠不正,心中好是厭惡,喝道:“李白接旨。”賀知章、張旭一幹人即刻下跪,獨李白不跪。知章見了,甚是慌怕,連忙對高力士道:“李學士他已大醉,不清人事,,他這般無禮實非有心所為。望大人多見諒。”

高力士也無心計較,畢竟李白現在是位紅人,玄宗又對他十分賞識,高力士百般無奈,隻好取出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宣翰林學士李太白即刻進宮。”

李白聽了,漫不經心道:“不去,不去——”

高力士是時怒火焚心,卻又忍住,對幾位官兵道:速去準備一台大橋。

便用大橋將李白抬進宮去。

李白踉踉蹌蹌又走了一段長路,才來到唐玄宗的麵前,醉乎乎地行了個禮,一屁股坐在地麵,再起不來。

一旁的大宦官高力士見了厲聲斥道:大膽……

玄宗輕笑一聲,不以為然,令人將他弄清醒,隨後命李白獻詩:李卿,聽聞你才高學廣,可謂是學富九車,今兒朕見這株牡丹開了這樣嬌豔,而朕的愛妃愛花心切,希望有個文人雅士能為她獻詩一首。

李白眨了眨眼,皺了皺眉,道:“不知是一首,還是幾首啊?是寫給花還是寫給人啊?”

高力士輕屑道:這牡丹縱再嬌豔萬倍,也絕是不及貴妃娘娘的萬分之一。你的拙作,還是隻配牡丹花了。

李白道:好吧!有勞高力士替我脫一下靴,也有勞楊貴妃為我磨一下墨。

“也罷。”那貴妃欣然答應,“那就有勞李賢士為我獻詩三首了。”原來這楊貴妃其實一直都是想要獲到這大詩人的幾首名詩,也好炫炫自己的身價。

“你好無禮!”高力士大罵,玄宗立刻白了他一眼,他才乖乖給李白脫靴子,隻見半裏之外,尤可見他那火紅火紅的麵孔在灼灼發燙,活似一個猴屁股。兩個長毛大鼻孔似老牛喘氣——氣了個直冒煙。

李白後來作了三首清平調,方才向玄宗作揖辭去,出宮後,賀知章、李適之、張旭等人已在宮外備酒久候了。

這三首清平調是: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欄杆。

那楊貴妃心中狂欣,將三首詩吟來誦去,愛不倦手,百讀不厭。

後來杜甫對李白醉吟牡丹一事倍感驚奇,有詩雲:

李白鬥酒詩百篇,

天子呼來不上船。

長安市上酒家眠,

自稱臣是酒中仙。

正在楊貴妃欣吟清平調的時候,那胡人安祿山前來求見。這安祿山麵目清秀,頗讓貴妃寵愛,卻引起楊貴妃的同曾祖兄——今宰相楊國忠的忌恨,楊國忠為人兩麵三刀,背後人稱一代奸臣。兩人交惡以後,安祿山便打算起兵討伐楊國忠。這安祿山表麵上拜貴妃為義母,暗地裏卻和她私通,而且安祿山背地裏聯合史思明對突厥人招兵買馬,手中兵馬加其所握兵權便有十幾萬大軍。

“你吟的是何詩?”安祿山陰森森道,見室中四方無人,頓時色眸迷離。

貴妃一見安祿山即刻百媚千嬌,按襟揚袖,翩翩然舞弄風騷,那安祿山餓狼一般向她撲過去,倆人唇齒相依……

時至黃昏,那安祿山從後宮出來,走到半路,正好和那楊丞相打了個對麵。

楊國忠見安祿山是從貴妃的宮中出來,心中頓生悲憤,罵道:“你這廝,不識好歹,這般三回兩次!”

安祿山也恨他,不甘示遜,狠話回敬:“如何?這般是指何般?”

其實安祿山知這楊國忠口中說的【這般】暗指他和貴妃私通一事。

楊丞相輕笑道:“怎麼,今兒不見了你那狼狽為奸的老鄉?”

“你是說史思明嗎?哈哈,確實,他可比你要奸詐百倍!他還狂妄地叫我起兵討伐你!”

“就你?區區一個節度使,不過一隻螞蟻。你方才說伐我的那句大話,希望你不要說第二次,小心人頭落地。狂話一句——你若伐我,我必親征。”

“你是一國之相,把執朝政,又奈我如何?我便是這麼說,你若上告皇上,皇上也未必信,何來人頭落地?”安祿山讓出道來,“你是要去見那貴妃嗎?也是,若沒有她,又何來你今日的飛黃騰達?。”

楊國忠瞪了瞪他,怒斥一聲,大步流星地直向貴妃宮走去。

“你怎麼又見那廝?”他衝楊貴妃叫道。

“休要無禮。”楊貴妃喝道,“你知什麼?”

“這安祿山可是不可小看的人物。”貴妃道,“皇上當年設置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淩駕中央之勢,邊鎮兵力達五十萬。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近二十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八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麵,便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這安祿山也便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日後他若為王,我楊貴妃還會是楊貴妃。你還是不要招他,小心他起兵伐你。”

楊丞相大笑道:“可笑,好可笑,真可笑,太可笑,方才這安祿山便說起兵伐我,我看他會有多大能奈。我一手執政,他伐我,便是叛唐,當要誅九族。”

“什麼,”楊貴妃大驚失色,“大事不好……”

如同惡夢一般真的降臨……

其後不久——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聯合同羅、契丹、室韋、突厥一幹民族組成十八萬三千九百士兵,號稱二十萬大軍,以“憂國之危“、“奉詔伐楊”作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的大唐長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民疏於戰,各州各縣兵皆草木,一潰即散,好比烏合之眾,不堪一擊,當地縣令不是逃便是降。幾下功夫,那判軍便控製了大部郡縣,其餘郡縣無非貪生怕死的無名鼠輩,一一望風而降、順勢而猖。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