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體長篇小說《美在那邊天空下》魅力四射(1 / 2)

西域情調的底蘊,民族融合的見證

一一讀花兒長篇小說《美在那片天空下》

半島

前些日子,看到花兒發來的長篇小說《美在那邊天空下》(原題目《風景這般獨好》,恕我孤陋寡聞,我還不知道“無人稱自傳″這種說法。直到近日得知法國女作家埃爾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原因之一是長篇小說《歲月悠悠》“創立了一種無人稱自傳\",細究原來還是有人稱的,寫自己,釆用了第三人稱。我不由想到,花兒的這部自傳體小說不也是采用了這種“無人稱自傳\"的手法嗎?

花兒的這部長篇小說可用“兩個濃鬱\"來表述: 濃鬱的西域少數民族生活的情調,濃鬱的東方民族融合生活的色彩。這決定了作品的題材優勢,可以最大程度與其它雷同的題材區別開來,保持足夠的距離。有了題材的優勢,不一定擁有文學作品質量的優勢,即不能簡單地將優勢的題材與優秀的作品劃等號。題材隻是決定了寫什麼,怎麼寫?應是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衡量標尺。

從豁金到阿孜古麗,作者真實自然地完成了家族曆史淵源的敘事。豁金,阿拉伯人,因仰慕中國來探索求知。那年,那月,他從廣東沿海登岸後,一直在“一路一帶”上經營珠寶生意。他與同伴徒步來到新疆後,用腳步丈量新疆的土地。在新疆的集鎮上,認識了維吾爾族個性張揚的晴日格公主。兩個青年相見恨晚。堅貞的愛情得到清真寺阿訇的襄助,在清真寺後院外結為秦晉之好。婚後不久,晴日格公主的肚皮,漸漸地圓得快裂開了。月光下,他們如膠似漆,挖地窖釀造了香醇的葡萄酒。雙喜臨門,葡萄酒出窖的那晚,公主她輕鬆誕下一對龍鳳胎。說來也怪,就在龍鳳胎3周歲時,豁金與同伴艾力出門後,神奇般地失蹤了。晴日格因思念丈夫豁金而憂心忡忡,得了一種怪病。豁金乃一直在外,毫無音訊。半年後,晴日格公主沒等到豁金回來,就帶著期待去了天國。晴日格公主去世5年後,清真寺達爾阿訇得到了豁金的消息,便準備了馬車,派阿克漢攜一雙兒女,千裏迢迢南行尋父。晴日格公主的父親出來阻止,不忍孩子小小年紀再有閃失。

家族曆史淵源的主要人物豁金,在這部作品中承載著“根″與“脈\"的重要作用。他的活動在早期十分頻繁,這是作品故事和人物生、發展的內在需要。雖然中期逐漸淡出,後期僅以符號之燈的形式存在,但他成為了一種親族文化的象征,也給隔代後生即小說女主人公阿孜古麗的出場乃至社會生活的展開,作了可靠的鋪墊。回顧一下豁金離去的第二個5年,阿克漢偶然得到了豁金的消息一一豁金在揚州府經營。阿克漢攜龍一娜仁花兄妹前往,幾經周轉在揚州與豁金相聚。豁金深愛晴日格,終身未娶。數年後,阿妹娜仁花回疆與表哥成婚。阿哥龍一,在揚州與漢女婉約成婚。婉約生了雙胞胎兒子後,與龍一回疆探親。婉約在新疆,提前誕下一名女孩,取名:阿孜.古麗(意為花朵的意思)。娜仁花不能生育,女孩就留在了新疆,由娜仁花撫養。龍一夫婦返回了揚州。看時光飛逝,回疆的風格,虔誠的信仰,感人的戀情,別樣的生活使阿孜古麗在新疆長大,與阿裏木定下了青梅竹馬。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有過這樣敘述:“她常青如月桂,生根,在一片可愛永久的土地上。\"這部長篇小說雖然是一部自傳體“家園史記\",而且展示了回彊西域的風土人情,把部分人物的成長投放在這個少數民族活動的舞台上,但是顯而易見,作者的創作流程指向了以揚州為主體的漢文化地域,與西域一樣,這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晚清、民國的時光在此留痕,共和國計劃經濟、改革開放時期在此演繹。這給後生阿孜古麗提供了新生活的土壤,也給民族融合的劇情帶來了新天地。小說中對於阿孜古麗和阿裏木在新疆的青梅竹馬,作了這樣的議論和渲染:“愛情,幸福的像沙漠上金色的沙子,一個是風,一個是沙,在空中浪漫飛舞。”然而,無論從客觀實際還是小說故事推進的需要,阿孜古麗的生活邏輯必然通向“東域之路″,她的另一個故鄉或第二故鄉揚州,注定要轉變為紮下根來的第一故鄉,成為她從事生產、充實心靈、組建家庭、耕耘文化的基地。其間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她與漢族小夥子的愛情與婚姻,與平凡的世界相印證,與大運河的樸實相匹配,與以揚州為表現的蘇、皖城鎮生活相契合,因而折射出世俗生活的現實主義之美。

二是整部小說跨越了將近百年,穿過了一個個富於戲劇性變化的時代,既有一九四九年前的軍閥年頭、戰爭歲月,又有共和國誕生後的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政治運動、改革開放等不同的時期。毫無疑問,阿孜古麗及親友的所有活動,都是在這些大背景下發生的,離不開曆史和時代的影響。然而,花兒打破了文學創作的“思維常規″和“表現定勢\",絲毫沒有對上述曆史和時代背景做任何刻劃,她把筆墨重心始終落在人物與敘事的自然流程中,突出了人與事,讓時代“靜默\",讓時代中的人事“說話\"。這種“淡化社會背景\"、側重人情冷暖的寫法,與沈從文的《邊城》等有相似之處。二十萬字的小說幾乎找不到一句“政治口號″,也看不出曆史背景的“宏觀交代\",讓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微妙變化,不動聲色地閃爍時代變化的火花,這是這部作品的一大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