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疲魏之策(1 / 2)

諸葛亮又問道:“我們與曹魏在西線大戰,還能與曹魏做買賣?”

“我們一直與曹魏在關中作戰,但我們的錦卻遠銷曹魏和孫吳。”

諸葛亮點了點頭,能看到這一步,他覺得李衡確實是個可塑之才。

尤其是這水力紡織機一出現,假以時日若能完善,用於紡織蜀錦,必有大用!

諸葛亮又問道:“如何在關中設置二十萬兵力?”

要知道,現在諸葛亮手中才十萬。

而季漢總兵力也就十萬出頭,這意味著漢中和成都,留下來的一共也就兩三萬兵馬。

再增加十萬兵力?

這相當於再增加一個季漢。

人不可能從地裏長出來,就算得到了隴右,也不可能再生出十萬兵。

征兵這件事,不是你地盤上有多少就征多少的。

就拿三國來舉例,季漢的官方帳目上人口大概九十幾萬,總兵力大概在十二萬左右。

兵戶不記載在官方在籍人口中。

相當於八個人養一個士兵。

曹魏帳麵人口是四百四十三萬,總兵力在五十萬,相當於八點幾個人養一個士兵。

孫吳有在籍人口二百六十萬,總兵力大概在三十萬,相當於八點幾個人養一個士兵。

這是三國基本的情況。

在這個情況下,以目前的生產力和社會結構來看,養兵壓力已經到了一個極限。

季漢能上到八個人養一個兵,是因為諸葛亮一直在用商貿從另外兩國換糧食。

如果現在按照李衡所言,再增加十萬兵戶,是什麽後果呢?

相當於再增加在籍人口八十萬,這八十萬人得從事糧食生產、布匹製造等等。

如果說得到了隴右,就能增加十萬兵力,那相當於要從隴右之地挖九十萬人出來,開出數百萬畝良田。

然後再開礦、配置兵器,劃出練兵校場,整編軍隊編製,增加各級將領。

這每一步,都需要時間,而且難度極大。

再說了,隴右五郡,能有九十萬人?

就算有,隴右豪強會心甘情願把人交出來?

連曹操當年江淮移民,都引發了江淮豪強的反叛,導致十幾萬人到孫吳那邊。

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而是一個政治、軍事問題,還牽涉到社會學問題和財務問題。

財務問題一出來,必然就牽涉到民生問題了。

民生問題一顯,將加深政治問題。

李衡想了想,說道:“倘若我軍有十萬,再增十萬,需要開良田兩百萬畝,加上絲綢紡織、建城修路,算下來,需要百萬人。”

“這百萬人如何說?”諸葛亮心頭微微詫異,想不到李衡居然測算到了這一步。

“關中添十萬,必須再增加百萬人,大約九人養一兵。”

“百萬人進入雍州,恐怕……”

“隴右納五十萬人,關中納十萬人,成都和漢中納四十萬人,足矣。”

諸葛亮也站起身,笑道:“若是我們在關中真的設置了二十萬大軍,曹魏會有什麽動向?”

“曹魏必然會再長安一線至少添加十五萬兵馬以上,同樣也號稱五十萬,這十五萬兵馬的糧草,從哪裏來,就是曹魏該頭疼的事了。”

而且李衡有辦法讓曹魏被迫持續增兵,甚至被迫增二十萬。

按照李衡這種算法,曹魏需要再拿一百六十萬人出來養二十萬兵,曹魏有在籍四百多萬,

也就是說,每個人大概要增加近二分之一的負擔。  但這又是政治問題了,一旦曹魏要動賦稅的問題,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這個增加的稅,到底誰承擔,就是個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