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過度(1 / 2)

羅馬人對於希臘北部的破壞是毀滅性的,當唐軍完成修整以後,希臘北部的人口損失超過了百分之六十,所有的中型以上的城市全部被摧毀,良田也被焚燒成了白地,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裏,希臘北部仿佛一夜間回到了蠻荒時代。

事實上唐軍並沒有能力去挽救希臘北部的人民,即使他們在攻陷雅典以後,立即北上,也來不及阻止鐵了心打算破壞希臘戰爭潛力的羅馬人,更何況李昂從一開始就沒有這個打算,羅馬人的屠殺和破壞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羅馬人的主動離開,讓唐軍停止了戰爭的腳步,殘破的希臘需要時間來治理和恢複元氣,而且他們的目標本身就在於吞並希臘。

於是詭異的一幕發生了,唐軍和羅馬人沿著希臘和羅馬固有邊界線,各自駐守,彼此秋毫不犯,簡直就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海軍被死死壓製住,羅馬人除了死守本土,別無他法,而李昂在經曆過幾次慘烈的攻堅戰以後,打算以壓製羅馬人為主,以蠶食的方式來絞殺羅馬人。

為了達成對羅馬人的壓製,李昂開始考慮起遷都的事情來,西京城(巴格達)固然不錯,不過眼下他已經吞並了亞細亞和希臘,那麼西京城就不適合作為國都存在了,最後在行轅裏,李昂決定將國都遷到拜占庭(現在的伊斯坦布爾),這樣的話,他就可以從容地經略東歐草原,達到蠶食歐洲的目的,最後將羅馬絞殺在西歐大陸。

對於李昂的決定,身在西京城的王猛在知道以後,也隻有同意,畢竟西京城作為國都的時間還不長,當初也沒有大修宮室,要遷都並不難,而從整個國家日後的大計考慮,遷都也是必行之事,更何況更名為中京的拜占庭確實是個不錯的國都所在。

就這樣,當唐軍在希臘建立和羅馬人對峙的防線的時候,遷都開始了,對於立國尚不久的唐國來說,國內能夠抗衡李昂的勢力幾乎沒有,當知道李昂決意遷都以後,那些原各族的富商大豪都是紛紛響應,自願遷到中京城,並且出錢出力,把中京建成可和長安相比的都城。不過負責督建的王猛卻拒絕了這個非常有誘惑力的建議,他的腦子還不曾糊塗,唐國的根本在於大秦本土的三億漢人,不管如何,唐國都隻是大秦的屬國諸侯,絕不能做出僭越的事情,以免不必要的麻煩。

當唐軍停止軍事行動以後,唐國的一切事宜就都以內政優先了,殘破的希臘需要治理,損失了大量人口的亞細亞急需補充,於是在接下來的整三年裏,唐國再次向大秦本土索要了近三百萬的青壯,以充實亞細亞地區,並且組建了一支二十萬人,以單身士兵為主的部隊,交予冉閔進行訓練,準備進入原日耳曼人居住的領地,將在羅馬人的屠殺下僅存的日耳曼各族收服,作為對羅馬人新的軍事壓力點。

這三年裏,曹子雲並未如長安朝堂上的官員們所想的那樣在龍城無所事事,而是和李景麒一起經曆了很多事情,他們先是在希臘參與了唐軍攻防一體的防線建造,接著便去了王猛身邊,督造了半年的中京城,其間兩人曾指揮過數萬人的建造隊伍,如此過了一年以後,兩人便隨著冉閔進入了歐洲,收服了那些在羅馬人屠刀下僅存的十餘萬日耳曼人和其他零零散散近二十萬人的歐洲各蠻族,成功地控製住了在羅馬人眼中被視為荒蠻的地方。

從歐洲回來以後,兩人又被李昂派去了埃及,跟隨唐國駐埃及的軍隊剿滅盜匪,並且將埃及納入了唐國的版圖,成為了埃及行省。

盡管唐國並未對羅馬人發動進攻,可是三年裏對於羅馬周邊地區的鯨吞,卻讓君士坦丁和尤裏烏斯有種如芒在背的感覺,他們知道唐國是在將他們死死地壓製在歐洲大陸,通過軍事壓力來拖垮他們。

雖然知道李昂的打算,可是君士坦丁卻毫無辦法,他的軍隊在野戰裏麵對唐軍處於絕對的劣勢,如果他想反擊,就等於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且他的海軍被唐國和大秦的聯合艦隊死死壓製住,這讓他失去了對唐國本土的進攻可能,至於希臘這一接壤的地區,唐軍修築了更加堅固的防禦體係,而被唐國收服的日耳曼故地,以平原為主,唐國的騎兵正可以發揮他們全部的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君士坦丁有心,也是無力發動進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李昂對他形成戰略上的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