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淡淡一笑道:“你們不是最喜歡紅茶麽,難道你還想要綠茶?”
巴斯寧問道:“那麽,閣下您能提供多少?”
“你們五家,再加上城內其他小商人算作一家,每家五千普特。”
謔~~天上咣咣的砸餡餅啊!
趙新此言一出,五大家族眼睛都直了,一個個張大了嘴巴,就差流哈喇子了。
沙俄時代一普特是16.38公斤,五千普特差不多就是八萬兩千公斤。不過清代的度量衡跟後世不同,一普特合華秤是28斤,所以清代商品交易中一斤就是現在的0.855市斤。
舉個栗子吧。以往俄國人從恰克圖買茶葉的話,一普特售價11盧布。這年月的貨幣可不是紙鈔,全都是真金白銀。11盧布折算成白銀的話是8.2兩白銀,按照清秤算的話,每斤茶葉為0.293兩銀子,一擔一百斤,也就是29.3兩白銀。
簡單的說,晉商如果從福建產茶地直接購買青茶或是白毫,一百斤為一擔,按照茶葉品級的不同,每擔進價在五百文到七八兩不等,中間還有長達萬裏之遙的運費、販茶的部票費、稅金以及行賄等等,可即便如此,其間獲利也在數倍。
總的來說,清代的茶葉貿易是門很複雜的生意,這裏麵的細節極多,從種茶、生產、代理、包銷、官府諸多方麵,三兩句話根本說不清。行外人要想在這裏插一腳,不花大把銀子疏通關節是根本不可能的。
問題是趙新不用啊!北海鎮可以派船直接從江南買,四十九萬公斤也不過才490噸而已。
沈敬丹以前就跟趙新提過,恰克圖貿易的中斷導致福建茶葉大量積壓。光靠廣州一地,英、法、丹麥、瑞典和荷蘭等國根本消化不掉這麽多茶葉。
之前講過,十三行貿易的一大特點是貨款要由行商墊付,等第二年洋商回廣州才能結帳。以現在廣州七八家行商的實力,是無論如何也吃不下海量茶葉的。
趙新的計劃其實已經考慮了很久。武力是一方麵,經濟利益才是北海鎮能不能穩固統治東西伯利亞的核心。
具體操作就是將伊爾庫茨克轉變為東西方陸路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北海鎮在這裏設立交易博覽會。不管是棉織品、絹絲、砂糖還是茶葉,亦或是俄國人的皮製品、毛織品,隻要堵住恰克圖,一樣也出不去進不來,到時候就可以將所有的貨源都控製在手裏。
晉商不是喜歡囤積土地麽?早晚讓他們把地都吐出來!
等到北海鎮把晉商打的一蹶不振,就可以去搶佔晉商的茶葉地盤,之後再用中俄貿易的利潤去補貼南方茶農,建立農業合作社,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中國茶葉的霸主地位就無人能夠撼動。
至於英國人想在斯裏蘭卡搞茶園的事,說簡單也簡單。英國人現在既然能鼓動尼泊爾人搞後藏,北海鎮就能鼓動珠江海盜去斯裏蘭卡搞英國人。
不就是攪麽,相比於英國人在全世界攪合,趙新自問搞三搞四的本領本時空無人能及。
以西比利亞科夫為首的五大家族已經好幾年沒從恰克圖進口茶葉了。雖然期間也有走私,但規模並不大,他們自己都不夠。而滿清自從停止恰克圖貿易後,對走私的查禁非常嚴厲,幹隆已經為此重處了好幾批官員。
要知道從十八世紀後期開始,茶葉已經成為西伯利亞每個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以至於滿清每次關閉恰克圖貿易,都會使很多家庭因茶葉貿易中斷而貧困下來,甚至淪落到乞討為生。
在這個時代,茶葉在西方不僅是拿來喝的,而且還是財富的象征。很多權貴和富商把茶葉當成奢侈品來炫耀,他們會把客人沒有見過的各種茶葉一種接一種的拿出來請大家喝。那感覺就跟現代某些人炫耀自己有多少個LV包一樣,統統擺出來然後拍照炫耀。
事實上,東西伯利亞的茶葉貿易其經濟作用遠遠超出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對於歐俄也有很大影響。從1780~1785年,中俄茶葉貿易額增長了五倍。
自關閉恰克圖貿易後,五大家隻能從英國、荷蘭或是丹麥商人手裏買茶,采購成本要高出三、四倍,費用高達52盧布每普特。
此時趙新的侍衛長陳繼山端著個托盤進屋,上麵是一壺剛泡好的紅茶和一小碟茶葉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