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三兄弟為什麼不反抗救母?(1 / 2)

※多爾袞三兄弟為什麼不反抗救母?

1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未時,努爾哈赤病逝於沈陽城外四十裏處的靉雞堡,享年六十八歲。第二天辰時,大妃阿巴亥“以身殉焉,年三十有七,遂同時而殮”(《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十,天命十一年辛亥)。另外,還有二庶妃殉葬太祖。

殉葬的二庶妃為德因澤(塔因查)和阿濟根。阿濟根原為侍女,因協同庶妃德因澤(塔因查)舉報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有染,被努爾哈赤升為側福晉,獎勵與大汗同桌吃飯。(曆史上一種推測)她們殉葬努爾哈赤,也是被逼的:一是皇太極要向代善示好,畢竟二庶妃的揭發讓代善被努爾哈赤廢掉了儲君之位;二是她們並未給太祖生育一兒半女,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玩的殉葬法,未生育的妃子不好留在未來大汗的後宮,需要陪葬。

而大妃阿巴亥,準確地說,是被四大貝勒逼迫而殉葬努爾哈赤的。一說是她自縊而死,二說是被弓弦勒死。

不論哪種死,阿巴亥都是被逼的。

阿巴亥死時,其大兒子阿濟格二十二歲,二兒子多爾袞十五歲,小兒子多鐸十三歲。

皇太極主持修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是這樣說的:孝慈皇後“崩後複立兀喇國滿泰貝勒女為後,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製,留之恐後為國亂

,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兒哄、多躲,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巳時出宮,安厝於沈陽城內西北角”。

兀喇和多兒哄、多躲,都是烏拉、多爾袞和多鐸的原始寫法,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的是,四大貝勒稱阿巴亥豐姿綽約、俏麗聰穎、心懷嫉妒、恐亂國政,而被太祖遺命殉葬。

他們的政治陰謀是要避免聰明能幹的大妃在太祖去世之後升為太後。大妃勢必能影響整個朝局,同時她作為太祖駕崩前的獨處者、見證人,自然能傳出不利於四大貝勒而推己子上位的太祖遺命。所以,四大貝勒率先傳出不見記載的太祖遺命,先發製人,以絕阿巴亥“為國亂”。

這樣的理由,應該是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想出來的。大貝勒代善雖然擁有兩紅旗,但他兩個最能幹的兒子嶽托和碩托,都是皇太極的支持者。為了自證清白,代善不得不做出政治妥協。畢竟這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既針對阿巴亥,也與他代善有關。

天命五年三月,德因澤(塔因查)與阿濟根向太祖告發,大妃阿巴亥(或為繼妃富察氏袞代,具體是誰,存疑。也有可能為烏拉那拉氏阿巴亥)私自給大貝勒送了兩次酒食,代善都接受了;給四貝勒送了一次酒食,而四貝勒受而未食。阿巴亥曾兩三次遣人到大貝勒家,還曾深夜出宮兩三次。太祖聞言,便命侍衛徹查,得悉並非誣告。

努爾哈赤急了!雖然他曾說過身後大妃及其所生諸子交由代善照顧,沒想到他還沒死,阿巴亥和代善就眉來眼去、曖昧行事。每次賜宴會議上,阿巴亥皆豔妝往來代善之側,不免讓太祖心生不滿,使大臣私有腹誹,也給了以皇太極為首的其他貝勒為奪儲爭權而借題發揮的機會。

雖然有說法直指德因澤(塔因查)的揭發,是受了皇太極的指使。但努爾哈赤不想讓收繼婚的傳統提前變成事實,更不想因此遭人暗算,畢竟當初他幽死愛弟舒爾哈齊、處死長子褚英,也是因為大位受到了親人的威脅。如果代善和阿巴亥聯手鋌而走險,所造成的威脅絲毫不亞於褚英或者舒爾哈齊。於是,太祖以私藏金銀之罪,責令阿巴亥“大歸”,並命她不得與其他人往來聯絡。阿巴亥被離棄了兩三年,還是被努爾哈赤召回。但代善的儲位被廢,卻未被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