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鬥不過小叔,丟了夫人要殺子
1
崇德八年(1643)八月,壯誌未酬的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對於他的死,《清史稿·太宗本紀》寫得簡單:“庚午,上禦崇德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這是根據《清太宗實錄》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條“是夜,上無疾,端坐而崩”撰寫的。
清代正史都說太宗無疾而終,說他忙碌了一天政務後,晚上九十點鍾端坐在清寧宮南炕上突然死去。但他死在中年,如果暴卒,確實很蹊蹺,故而後世留下了關於太宗死因的四種爭議:一是無疾而終,二是憂勞暴卒,三是痰疾致死,四是明朝遺老製造的多爾袞害死說。
最可信的該是憂傷引發的暴卒。太宗是一個情種,且很癡情,娶了寡婦海蘭珠後,將其封為關雎宮宸妃。宸妃獨寵後宮,然而命薄,生子有立儲之兆,但不滿周歲夭折。宸妃因喪子之痛而病亡。當時太宗正在鬆山前線指揮作戰,聞宸妃病重,不惜丟下緊要軍務,星夜兼程趕回盛京,但為時已晚,宸妃已逝。是時為崇德六年九月。
太宗困於情傷。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清太宗實錄》崇德六年十月初二日記載,他對諸王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雖然太宗說“天生
朕為撫世安民,豈為一婦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譴也”,但還是悲痛不已,就是王公大臣陪他去打獵散心,他經過宸妃墓時,也要獨自去大哭一場。
這是太宗暴卒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清太宗實錄》記載,崇德五年始,太宗便多次“聖躬違和”,崇德五年七月到鞍山溫泉療養。若說這與宸妃子幼殤、使其立儲失望有關,但幼子已逝兩年半依然如此,自然有些勉強。六年,清軍發起對明戰爭,前線告急,皇太極原定八月十一日親征,卻因鼻衄推遲三天。七年,“聖躬違和”,在大清門外大赦人犯。八年又“聖躬違和”,免了正月初一的慶賀禮,再次大赦,並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
太宗早有痼疾在身。宸妃之死使得疾病激化,日益嚴重,而致太宗突然亡故。
2
太宗暴卒,再次為大清政權遺留了接班人問題。滿人奉行幼子守灶舊俗,但當時是非常時期,雖已征服東麵的朝鮮,以多重聯姻暫時維穩了西部蒙古,而南麵的朱明王朝仍重兵壓境。獨立稱帝的大清王朝,亟須一個強有力的權力核心。
太宗在天聰年間,將最初同坐受禮的其他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逐次加罪,弄下了台,自己獨在帝座,南麵受禮。但,他為了自己的宏圖,積極起用年輕貝勒:嶽托、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豪格等後起之秀,成了
天聰—崇德朝的精英分子。
太宗的靈柩被安放在崇政殿,舉哀三天。而在崇政殿外,大清帝位之爭的呼聲,蓋住了殿內的哭聲。
太宗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及太宗小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都是太宗生前賦予重任的柱國親王,各自形成了強大的陣營。
太宗有十一子,此時尚存七子。皇四子葉布舒、皇五子碩塞雖有十六七歲,但為庶妃或側妃所生,太宗生前也沒給他們立功的表現機會;皇六子高塞、皇七子常舒都隻七歲,皇十子韜塞五歲,他們的生母出身也卑賤。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其母為麟趾宮貴妃,是僅次於哲哲皇後的第二尊貴的女人,但她嫁太宗之前,是察哈爾末代可汗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太後。幼子喪父時還不到兩歲,其母作為被俘入宮的有夫之婦,並不為清初貴族所重視。
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其母博爾濟吉特氏十三歲嫁給皇太極做側福晉,太宗稱帝後封為永福宮莊妃。這對孤兒寡母的背後,是蒙古科爾沁大領主世家和莊妃的親姑姑、皇後哲哲。雖然哲哲隻生下了三位公主,也無多少史料記載她的功績,但從她穩居中宮十七年,以及主持後宮事務、滿蒙聯姻來看,她是深受太宗和諸王公大臣敬重的。
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此時已有三十三歲,要年長多爾袞三歲。其母既不是皇後,也不屬四宮貴妃之列。但,論功
績,他不比多爾袞遜色多少。太祖年間,豪格隨父征戰,初封為貝勒。太宗在位時,豪格先後被封為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事務,隨太宗親征朝鮮,同多爾袞進攻明朝。崇德六年三月,他因過失被降為郡王,但很快因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按理,豪格是有足夠的條件成為太宗的接班人的:
一、他是太宗長子,正值壯年。太宗諸子,唯有他具備理政、擁兵且不需輔政的年齡和能力。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豪格在太宗並無嫡子的情勢下,以長子的身份繼承大位,是順理成章的,而且是最有資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