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多爾袞,孝莊不幹預有前因(1 / 2)

※清算多爾袞,孝莊不幹預有前因

1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五十二歲的大清皇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

猝然長逝,皇太極又像先汗努爾哈赤死後一樣,沒有指定帝位繼承者。他曾屬意關雎宮宸妃所生的皇八子,但因幼兒早夭而使立儲計劃落空。他的皇長子豪格,以赫赫軍功受封和碩肅親王,一度出任戶部主管王爺,但其母不在崇德五妃之列。豪格隻是一個庶子,皇太極對他有父子之情卻無傳國之意。

這,給了坐擁重兵且總管六部的睿親王多爾袞最大的機會。

多爾袞是皇十四弟、正白旗旗主王爺,又得胞弟、統率鑲白旗的豫親王多鐸等人支持,於是與皇長子豪格成了主要的競爭對手。

二者勢均力敵,多爾袞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後,還有原由皇太極親率的兩黃旗的支持,同時,代善家族的兩紅旗也不支持多爾袞,而濟爾哈朗也支持豪格。多爾袞隻有他的兄弟阿濟格、多鐸表麵支持,況且多鐸的心裏也打著奪位的小算盤。

由於兩黃旗的大將集團誓死擁立豪格,多爾袞不得不顧忌,隻好做出讓步,決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與兩黃旗大臣力保皇子繼位的用意吻合。

永福宮莊妃(即後來的孝莊太後)在姑姑清寧宮皇後的支持下,成功地利用上旗旗屬利害關係聯合兩黃旗大臣,使自己的六歲兒子福

臨,成了兩虎相爭的得利者。

多爾袞接受了政治交易,成為被豪格陣營代言人鄭親王濟爾哈朗製衡的攝政王。此後,多爾袞功勞越來越大,率軍入關,定鼎中原,將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力中心,最終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權勢煊赫,成為操控真皇帝順治的假皇帝。他有稱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動:

一、兩黃旗雖屢遭多爾袞打擊,但他們的整體實力不在多爾袞之下。加之多爾袞采取不斷晉封的手段使其淩駕於諸王之上,增強自己所率正白旗而削弱其他旗,十分囂張,讓其他各旗主王爺很是不滿。更何況,莊妃已與兩黃旗大臣結為穩固的政治盟友,並得到了皇太極生前重用的漢臣,如範文程、洪承疇等的支持,能有效地與多爾袞進行堅忍的對抗。

二、原來支持多爾袞的多鐸,因多爾袞不支持他繼位,而不時給攝政王哥哥拆台。多爾袞曾有意扶持多鐸,命其統兵南征,但多鐸孔武濫殺,與多爾袞緩和民族矛盾的方針嚴重衝突。多爾袞隻好中途召回多鐸,改授洪承疇經略大學士,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後來,多爾袞封多鐸為輔政叔王,給予多鐸高出其他親王一等的政治殊榮,但是又自封皇父攝政王,再次壓了多鐸一等。多鐸未必心甘情願,不久,因患天花早逝。

三、清廷入主中原後,積極邀請貫徹儒家政治理想

的漢人士子和前明官員進行政治合作,如果他突然篡位,必然會引起儒家道統人士及中原民眾的非議和反抗。明朝降臣陳名夏在紫禁城初見多爾袞,便力勸多爾袞自立正位,被多爾袞以“本朝自有家法,非爾所知也”(《清史稿·陳名夏傳》)為理由謝絕。

四、滿人初入中原,強製推行剃發、易服、圈地、投充、逃人等惡政,激化了民族矛盾。倘多爾袞篡位,即繼位不正,改變了帝位繼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隻會更加激化民族之間的諸多問題。多爾袞攝政期間,雖然派出多路大將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以及前明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權,但在李自成、張獻忠死後,大順軍、大西軍餘部打出聯明抗清的旗號,讓本部人馬不過二十萬的多爾袞不得不先穩定內部,為滿人入主中原的大局著想。

2

統兵入關的多爾袞並沒有正大位,而是迎駕入關,讓衝齡踐祚的順治帝重新登基,感受紫禁城裏的宏大氣魄。

按理,順治帝應該感激多爾袞。如果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後,不計後果地爭奪帝位,或在坐穩攝政王位置後自立,那麼衝齡踐祚的順治帝都難逃厄運。多爾袞統兵入關,讓順治帝擁有了擴大十多倍的疆域,成為天子。

一百多年後,自負的乾隆帝說:“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眾入關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

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清高宗實錄》卷一千〇四十八,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辛未)

這是乾隆帝要推翻順治欽定鐵案時的說辭。他強調,多爾袞兵權在握時足以萌生異誌,但是多爾袞沒有。然而他又指出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