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背叛祖製了嗎?其實還是繼承
1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在紫禁城養心殿駕崩。
這無疑是英年早逝。短命的順治,畢竟將多爾袞留下的大業進行到底了。但是,顧命輔政的四大臣,為順治帝擬定了一份所謂順治遺詔,實為順治罪己詔,曆數其親政十年的十四款罪狀。罪狀的核心內容是:崇漢抑滿,背叛祖製。
《清世祖實錄》記載了這份遺詔,開宗明義:“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製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四,順治十八年正月丁巳)漸習漢俗、更張舊製,為這篇罪己詔定下了政治基調。
全力推進國家統一、社會繁榮、改善滿漢關係的順治帝,卻成了一個悖逆祖製、漸習漢俗的滿洲“叛徒”。
全文嚴厲譴責順治崇漢抑滿的嚴重政治問題,幾乎全盤否定了他一生所有的功績和亮點。
2
此詔在正史記載中,為順治帝在駕崩之夜召集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而成。條理清晰,措辭嚴厲,卻讓人懷疑,四天前發病、病勢迅猛且即將駕崩的順治帝,怎麼突然文思泉湧、嚴厲自損?
這也為民
間傳聞他沒病逝而是出家,提供了一條重要依據。
順治出家,那是民間對皇帝的傳說。
然而,從遺詔所指來看,極有可能為四輔臣擬定,由孝莊皇太後裁定而頒示天下。
或者說,是孝莊的意思,以此獲取以四輔臣為首的滿洲保守勢力的繼續支持。
孝莊之所以如此無情,不為早逝獨子諱,不為大行皇帝諱,也是因為順治親政十年,將她傷得太深:
一、孝莊極力維係太祖太宗強化的滿蒙貴族聯姻製度。而順治長期冷落來自科爾沁的後妃,兩個正式的皇後,一個尋機被廢,一個險些被廢。順治帝絲毫不給母家情麵,甚至要改易出身正白旗的董鄂氏入主中宮,對親娘舅兼嶽父吳克善很不友善,使孝莊精心維係的滿蒙政治聯姻關係瀕臨破裂。
二、孝莊推崇滿蒙舊俗,而順治積極學習和引進漢文化,與以孝莊為首的滿洲老一輩貴族格格不入。順治十二年,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去世前,寄望順治帝“效法太祖太宗,不時與內外大臣詳究政務得失,凡事必預為商榷,然後頒之詔令”(《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九,順治十二年二月壬戌)。順治親政後,我行我素,不惜與母後孝莊鬥智鬥勇。在長期政治鬥爭中成熟起來的孝莊,已然成為一位女政治家,不免有權力欲望和政治主張。
三、順治重用漢臣,容許漢官掌印,位居滿官之上,同時設立內
廷十三衙門,嚴重侵害了滿洲大臣的既得利益。漢官掌印,方便了順治帝直接繞過滿洲權貴下達各項命令。孝莊與兩黃旗大臣,早在順治繼立時就暗定了同盟關係,所以對於順治的“背叛”怒不可言。
從本質上說,孝莊對順治的恨,主要源自權力博弈中的利益之爭。
3
四輔臣中,索尼、遏必隆、鼇拜為兩黃旗大臣代表。此三人在太宗駕崩、世祖繼立之際,與當時還是永福宮莊妃的孝莊太後,在擊敗奪位的多爾袞、豪格的皇家內鬥中,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同時,他們也是滿洲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雖然受親政後的順治重用,總管侍衛處和內務府,但對順治倚信漢官、任用太監、籠絡正白旗等做法是強烈不滿的。
二號輔臣蘇克薩哈,來自正白旗。索尼等兩黃旗大臣對他,是敵視的、瞧不起的,同時也是嫉妒的。蘇克薩哈原為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的心腹,是協助多爾袞打壓兩黃旗的得力幹將。多爾袞突然病逝,蘇克薩哈搖身一變,夥同多爾袞侍衛詹岱、穆濟倫首告多爾袞生前秘密準備了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之類的僭製物品。順治帝將多爾袞生前所掌的正白旗升為自將的上三旗之一,擢蘇克薩哈為領侍衛內大臣兼議政大臣,極力拉攏,甚至在臨終前單獨召見,命獨送禦諱。第二個主子死了,蘇克薩哈再次昧著
良心,與索尼等嚴重汙損順治帝。隻是他沒有料到,他最終難逃兩黃旗大臣對他秋後算賬。
即便蘇克薩哈與鼇拜結為兒女親家,但矛盾也日益激化,“以論事齟齬,積而成讎”(梁章钜《歸田瑣記》卷五)。
鼇拜先是夥同遏必隆,強行將原屬正白旗的薊州、遵化、遷安諸屯莊改撥鑲黃旗,而別圈民地換給正白旗。
正白旗不幹,一樁群體性事件迅速震動朝野。
滿洲正白旗人、內國史院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漢軍正白旗人、兵部尚書兼直隸總督朱昌祚,與保定巡撫加工部尚書銜王登聯,受命實地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