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見
過了漢口,下一處便是安陸,如今韃子倡狂,在外的行人也是愈發的少了。這日大路上出現了一個少年,這少年十五六歲年紀,身穿黑色衣衫,騎著一頭青驄馬,腰懸長劍,很是悠閑,不疾不徐的走著。
這少年自是從武當山上下來歷練的宋青書,距離他下山之日已有半年之久,過幾日便是四月初九,是師公張三豐的百歲大壽,宋青書正準備趕回去。
說起張三豐這位武當派的始祖,太極功的創始人,除了那次張三豐被宋遠橋請出來替他看病之外,宋青書見到的次數也是很少。而那個時候的宋青書又緊張自己這個冒牌貨被認出來也就沒有好好打量張三豐,隻是低眉順目的也不怎麼說話。少有的幾次見麵,張三豐給宋青書的印象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仙風道骨。
用這四個字來概括張三豐,絲毫不誇張,這個時候的張三豐武功已經達到了圓潤自如的境界,整個人周圍遊蕩著一股自然之意,沒有一絲壓迫,就仿佛整個人都融入了自然之中,仿若清風明月。加上張三豐的形象也確實符合一個高手的形象,一身簡單素白的道袍,挽起的鬢髮,銀白的鬍鬚柔順的垂落在胸前,簡直就仿佛畫中的人物一樣,見之心生敬仰。
這個時候的張三豐經常閉關,武當派的事物大多由宋遠橋與其他師兄弟打理。而張三豐對宋青書這個武當七俠名下唯一的兒子自然是疼愛的,為數不多的出關都會召了宋青書去問話。而張三豐對宋青書講解的隻言片語也往往給他帶來很大的頓悟,每每讓他敬畏崇拜之心更重。而對於宋青書武功平平之事,張三豐也不若宋遠橋等人般失望,從不在他麵前提起,也沒有讓演示過。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宋青書的錯覺,到了第三年的時候,偶爾他會在張三豐的眼底看到一絲欣慰之意。
宋青書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那點藏拙可以瞞得過太極宗師張三豐,不過張三豐不挑明,他也就佯裝不知,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好笑,原來師公也偶爾會有頑皮的時候麼。
自武當山下來之後,宋青書沒有明確目的,隨處而去,一路所見,韃子兵兇殘成性,甚至是未滿月的嬰兒也不放過,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這一段歷史,是大宋朝的腐朽,即使宋青書知道這是歷史必經的過程,但每每見到那些場景都忍不住出手,雖說宋青書不是什麼善良的人,就是他前世也做過不少壞事,和那些小混混去收保護費的時候他也砍過人,自然也被人砍過。
他,從來就不是什麼好人。隻是,對不知世事的孩童出手總是不可原諒的,更別說那些以虐殺為樂的韃子士兵。
下山這大半年,宋青書原本隻是自行練習的武功也得到了很大的鞏固,同時也讓他認識到了江湖的危險,甚至有幾次身受重傷,全靠一股毅力支撐著。當然伴隨著危險的的同時,是他武功的飛速進步,去除了招式中的花俏,一招一式都變得幹脆俐落起來,殺敵威力大大增強,在輕功逃命方麵更是進步神速。
宋青書正慢悠悠的晃悠著,忽然從後方傳來一陣呼喝聲。一道迅疾的身影從後方飛快的接近,宋青書暗暗心驚,這人好厲害的輕功,全身都不由的戒備起來。
待那人接近,宋青書才發現竟然是一個元兵,懷裏還抱著一個十歲左右長的有些胖的小男孩,那男孩眼裏都是驚懼,還有一絲淚花。看那男孩打扮,顯然是中原人。
不過雖是如此,宋青書也沒有想要去救人,雖未交手,單看那元兵的輕功,就知這人內力深厚,宋青書倒也不會不自量力,更何況為了一個不認識的小孩去拚命,根本不是宋青書的作風。
宋青書不欲招惹強敵,驅動身下青驄馬向路邊靠近。未料他肯想讓,旁人卻未必。那元兵冷哼一聲,隨手一掌向宋青書拍去。幸虧宋青書早有戒備,順勢從馬背上後躍,雙掌向前,隻覺一股極陰寒的掌力沖過來,霎時間全身寒冷透骨,身子向後倒退三步。
那元兵見宋青書接下這一掌也是微微驚詫,顯然是沒想到宋青書居然能接下這一掌,不過後麵還有追兵,他腳步不停,頃刻間已奔出十丈餘。
而宋青書見那元兵走遠,心下剛鬆了口氣,就見後方奔過來一人,那女子二十七八左右,生的極是美麗,臉色蒼白腳步有些蹣跚,顯然已筋疲力盡,眼見那元兵不見身影,哭喊道:“無忌,無忌……”
宋青書剛跨上馬正欲離去,聽見這個名字,動作不由一頓。隻是猶豫了一瞬間,腦海中轉瞬間劃過許多紛繁的思緒,嘴唇輕抿,就驅使著身下的青驄馬向著先前那元兵離去的方向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