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蒯越勸解劉表暫緩發兵江東,劉表麵漏不愉之色,蒯良上前勸解道:“主公,我有一策可使江東哀兵之勢難成。”劉表大喜問道:“先生何以教我?”蒯良道:“江東孫策,雖無謀匹夫,但一身武勇驚人,今傳孫策遇刺而亡,此點有疑慮之處,將軍遊獵更是隨心所欲,豈是小小刺客便能得知行蹤?定有親近之人為內奸,而今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策有子嗣,其中已有蹊蹺,孫策縱使不是孫權害死,必定大有相關,主公可先派細作於江東散步流言,言說孫策乃是孫權害死,孫策驟死,三軍必然惶恐,再有此流言,人心必定大亂,大軍之中必有死忠孫策之人,孫權此時定難號令。我軍在兵臨城下,打他個措手不及,江東可定。”劉表甚喜,與眾將部署如何攻略江東。
幾日之後,江東流言四起,軍心惶恐,更有孫策死忠武將,派親衛前去廬江打探虛實,探聽將軍遇刺之經過。至此,江東文武當中對孫權頗有微詞者甚多。
這幾日內曹操所派吊唁之人亦到江東,宣完旨意之後,孫權大怒,心中恨道:我已掌江東全境,隻封我為縣侯,而孫涼一孺子竟封為郡侯,此辱我太甚,孫涼必死,若不死我居何地?急招呂一商議,呂一更是一拍即合,一麵安排與山越蠻人交涉,更是在孫涼必經之地還有通往太史慈周瑜等駐守之地的路上埋下伏兵,尚且派出殺手跟蹤行刺,必要誅殺孫亮!
且說孫涼近日與周瑜商定,待到把孫策靈柩扶回富春之後便要孫涼趕到周瑜身邊,一來悉心教導,二來防備孫權的詭計。近日來四方諸侯不管心中怎想,都遣使前來吊唁完畢,此等瑣事暫且不表,隻說孫涼扶靈柩回富春之地。
建安五年五月十六,初夏的天氣已經開始氣悶,大漢征東將軍孫權率文武眾將一起送別前鎮東將軍吳侯孫策靈柩轉會富春安葬。孫河帶家將護衛新晉吳侯孫涼扶柩回鄉,家將共三百人加上孫河家眷,一行人在孫權的虛情假意一番之後,踏上了去往富春的道路。此間事畢,周瑜等大將皆回駐地,孫策夫人大喬傷心過度,去往周瑜夫人小喬處小住散心,吳國太等人勸解無果,隻好由他去了。周瑜臨行前向孫權推薦奇才魯肅,孫權大喜過望,認為周瑜歸心,至此對周瑜無防備。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複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將軍考慮,隻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又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隻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魯肅心中思緒:此人雖心無大誌,守成尚可,若是爭奪天下,相差孫策遠矣,我效忠於他是錯是對?怎奈已經答應周公瑾,隻好傾力相助。魯肅言道:“將軍圖謀天下,當廣納良才,我知交好友諸葛瑾,此人侍母至孝,博學多才,可為將軍所用。”孫權笑道:“既是子敬所薦,我定當重用。”二人又相談甚久方散。次日孫權召見諸葛瑾,相談甚歡,孫權拜為上賓。卻說張紘歸來,又向孫權舉薦一人,此人名顧雍,其人少言語,不飲酒,嚴厲正大,亦是大才,孫權欣喜不已,招之拜為郡丞。孫權又從江東世家之中請得賢才相助,雖然武將之中多有不服孫權者,文臣之中歸心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