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就是唐朝時期九華詩人費冠卿,考中進士後因不赴皇帝詔書,辭官回家隱居,侍奉母親終身不入仕途。仙逝後就葬於石寶山母親墳邊,因費冠卿孝感朝野,聲名遠播,被當朝皇帝封為:費徵君。時人曾寫詩讚道:“不知三尺墓,高並九華山。”後石寶山遂被當地人改為知母山,也叫子母山。
到了元末明初時期,在石寶山主峰上立起了一座山寨,寨主名叫汪水龍,此人身高八尺,膀闊腰圓,是九華山當地的農人,他身材敦實,似尊鐵搭一般,聲似洪鍾,有一股天生神力,又對元蒙夷狄韃子侵犯我中華,到處燒殺搶掠百姓,他是嫉惡如仇;便召集眾鄉鄰,群起反抗,結寨自保。與牛皮寨王亮和九華山上其它幾個山寨頭領是結義兄弟,並且與蓮花峰上的牛皮寨僅一山之隔,平時遇到官府清剿,他們擊鼓可聞,遙相呼應。
汪水龍和他的幾位兄弟山寨,雖占山為王,但平時還是耕讀為業,官兵來了,帶領鄉黨村民群起反抗,實在不能抵抗就躲進山寨;官兵走了,他們又各自回家,繼續耕讀為生,官兵幾次清剿均無功而返,最後隻好聽之任之。日子也就樣一日一日的過著,汪水龍的山寨兄弟倒也樂得逍遙自在。
一日,石寶寨二當家吳天寶,帶領兩位隨從兄弟在九華山上到處遊玩,忽聽到化城寺附近,人聲嘈雜,幾位僧人正與蒙古官兵模樣的在人拉扯、理論;隻聽一位僧人央求似地說道:“軍爺爺,這是我寺內祖傳之物,你們千萬不能拿走啊!”那官兵模樣的蒙古兵,看到有人前來阻擋,仗著人多勢眾,兵器在手,舉刀便砍。那位僧人也無防備,倉卒之間立時被砍倒在地呼嚎不已,其他幾位身強力壯年輕僧人正要上前與之搶奪,幾位蒙古韃子兵又揮刀擋在前麵,惡狠狠地指著死者說:“爾等還要搶嘛?這就是樣板!”這幾位僧人模樣的人看到寺內祖傳寶物被無端搶走,怎能甘心,便不顧個人安危,硬是推開擋在前麵的韃子兵,一起湧上前就要前去護寶;誰知那殺紅了眼的蒙古韃子兵,舉起手中的彎刀,活活將衝在前麵的幾位年輕僧人全部砍翻在地。並放言道:“爾等還要前來搗亂,就一把火燒了這廟。”這情景正好被吳天寶和他的兄弟看到,一位小兄弟抽出隨身攜帶的兵器,便要前去搶奪。吳天寶一把拉住那位兄弟道:“他們人多勢眾,不能硬來!趕快下山通知大當家的,讓他帶領山寨兄弟在半路截下這寶物,一定不能讓他們得逞了,快去!”那位得令的小兄弟騎上快馬向山下跑去,吳天寶命令另一個隨從兄弟叮囑道:“沿途跟在後麵,跟緊了,不能有半點閃失!”吩咐畢,吳天寶再也沒有心思遊玩了,也急忙打馬向山下跑去。
這些搶得了寶物的韃子官兵,看到今天有如此大的收獲,興奮異常,也沒有心思在山上繼續搜羅,便將寶貝由一名校尉背在身上,搶得其它物件用幾輛馬車載著浩浩蕩蕩地向池州府方向走去。
單槍匹馬的吳天寶,看到這些韃子行動甚是快捷,擔心下山的兄弟還沒有將消息傳到山寨,大當家沒有準備好就被這些韃子官兵順利通過了六泉口,那就麻煩了。“一定要拖住他們!”吳天寶想到這裏。憑借一股俠肝義膽,走到一天門附近時,迫於時間緊迫,吳天寶一人一馬橫端長槍,立在路中間大聲喊道:“此路是我開,此山是我買,欲要過此路,留下買路錢!”那足有四五十人的韃子隊伍,看到一個山林強人也敢如此攔路打劫,一位百夫長大怒道:“也真是吃了豹子膽,也不看看我們是誰?”便提槍與吳天寶戰在一處,不幾個回合,吳天寶看到韃子人多勢眾,不能硬來,便虛晃一槍,拍馬便走。那百夫長便也拍馬追趕,沒跑幾步那吳天寶意在拖延時間,又掉轉馬頭纏鬥起來。如此幾次三番那韃子戰得興起,便大聲吆喝同伴道:爾等將他圍起來,看他還能往哪裏跑,眾兵士聽到百夫長命令,便一起圍攻上來,長槍並舉,將吳天寶團團圍在核心,幾個回合,吳天寶被拉下馬來。那百夫長看到山賊被擒,便吩咐手下人:“將他綁了,帶回府衙去!”那些韃子隊伍經過吳天寶幾番折騰,卻也耽誤了不少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