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君無私情 三將歸秦(1 / 3)

就在姬歡陷入沉思之際,身後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尋聲轉身,來者正是先且居和趙盾。

“如此急切?莫非秦國有動?”崤函之戰後,姬歡一直擔心秦國不會善罷甘休,幾次叮囑趙盾注意秦國動向。

“君上,秦國並無異動,我和中軍佐此來,是另有其事。”

先且居與趙盾對望一眼,便將之前太後和長公主上獄探監的事向姬歡稟明。原來,先且居告別長公主回到家中,思來想去,總覺此事背著晉君非人臣之道,於是便去找趙盾商議。趙盾深知其中牽涉頗多,不應該瞞著姬歡,而且想瞞也瞞不住,太後之事早晚會被姬歡知曉。這才有兩人匆忙趕來,沒想到恰巧遇上了將要去見太後的姬歡。

聽罷先且居的陳明,姬歡點點頭,說出了自己的兩難。”太後對我和阿姐視如己出,然國事又難容私情,真是進退維穀,難以決斷。”

趙盾上前一步,道:”臣以為,此事可兩全!”

“噢?何以兩全?”君臣三人邊走邊說,勃鞮仍是不緊不慢地跟在後麵。

“君上,崤函之戰後,臣也常想,究竟如何處置秦國三將為宜。以盾之見,不殺為上。”

“此話怎講?”

“殺將之利有三。其一,昭告天下諸侯,強晉不可欺,君上不可欺;其二,祭奠先君之靈,大快晉國人心;其三,君上首戰,滅軍斬將,亦可立威於群臣。然,殺將之害亦有三。其一,此三人皆是秦國肱骨重臣,孟明視是上大夫百裏奚之子,其餘二人又是大夫蹇叔之子,若殺三人,秦國必然震怒。嬴任好向來心高氣傲,盛怒之下,難保不會傾國一戰,晉國雖強,也難全勝而退,即使慘勝,國力也會削弱,給其他諸侯有可乘之機。其二,公子姬雍在秦國為亞卿,恕臣直言,當年先君送公子雍去秦國,有質子之意,如若此時殺了三人,難保嬴任好不遷怒於公子雍。公子姬雍畢竟君上手足,姬氏血脈,不可不顧。其三,經此一役,秦晉邦交已至冰點,殺將之舉等同決裂,將不會再有任何餘地。”

姬歡若有所思地說道:”雖是三利三害,三利多是虛名,三害卻是大害。”

“君上明鑒,正因如此,趙盾以為放此三人為上。若放了三人,第一,表明晉國沒有把事做絕,秦國短時間內不敢輕易挑釁,這就能為我們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第二,既然我們留有餘地,想必秦國不會難為姬雍公子;第三,秦人失禮在先,我們又沒斬盡殺絕,如此則晉國不會理虧。隻是。。。”

“隻是如何?”

“隻是放此三人,之前殺將祭靈之言成空,國人尤其晉軍將士多少會有所失望,怕是會有損君上威信,凡此種種,皆需君上一力承擔。”

姬歡笑笑,不以為然,“些許虛名,何足道哉。果如你所言,我願損己虛名,換晉國得利。”

“此外還有一利,是臣這些日子才想到的。”

“說來聽聽。”

“自君上讓趙盾接掌邦交以來,臣更加關注秦國國情,從往年卷宗密件可以看出,秦國國內內外之爭由來已久。以嬴氏為首的本土宗族並不買外姓臣子的賬,外姓重臣如百裏奚,蹇叔,包括孟明視等人雖位高權重,卻主要依靠嬴任好的支持,而在軍中根基尚淺。崤函之戰,嬴氏猛將嬴括陣亡,子車氏將軍針虎下落不明,怕也是早被山野走獸所食;如果此時我們放了這三人,或許會加重軍中對外姓主將的不滿之情,敵國將士有隙,於我大晉則大有益利。相反,如果我們殺了這三人,反會使得秦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君上,趙盾分析的有道理。秦國內外之分確實早已有之。幾次與秦軍合兵聯軍,秦軍士卒對外姓主將頗有微詞,當時我還詫異,怎會如此?”

說話間,一行人已經來到**門外,再往裏走,便是外人止步的禁地,趙盾和先且居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