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社會需要的是能幹實事的人才,而不是捧著一堆證書卻什麼都不會幹的“書呆子”。要知道,當今之世,學曆不等於學識,文憑不等於文明,那些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張紙。
韓寒曾被冠以“現代魯迅”的稱號,且不討論合不合適。試想假若魯迅先生還在世,他會對現行教育製度抱以何種態度呢?
對於我國的教育體製,依舊用韓寒的一句話:我隻是一介書生,在這個又痛又癢的世界裏寫了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而已,百無一用,既不能改變社會的殘酷,也不能稀釋傻逼的濃度。
不管怎樣,生活總需要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隻是,知識是活的,文憑是死的,隻有掌握了活學活用的技巧,才能是真正的人才。
教育不是給學生東西,而是從學生腦袋裏提取出新的東西
真正的好教育不是教育學生你應該想什麼,而是教他應該怎樣去想。而我們的大多數老師都認為,他們的責任隻是要學生像他自己一樣去想,當然,這樣的老師絕不是好教師。一個好的老師最希望的是幫助學生自己去思考。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東西塞進學生的腦袋,而是從學生的腦袋裏把東西提取出來。
我們常常把教學與灌輸混為一談,因而造成了我國教育的一大錯誤。教育是要一個人建立起自己的個性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灌輸則能把兩者都毀掉。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學習呢!
我們應該心甘情願地接受人家的忠告。表麵看起來,很多人都會向別人討教,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要聽人家忠告。他們所希望的,是要人家告訴他“你做得對,你做得好,你可以照樣做下去”。
向人家討教和心甘情願接受人家的忠告,是不同的兩回事。我們應該吸取前車之鑒。
我們常常看見或聽到別人把事情弄得一團糟,除了惋惜和遺憾之外並不會往心裏去。其實,這些人失敗的一些原因,也潛藏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之中。我們不但不把人家的失敗當作前車之鑒,反而常常對自己說,這種事決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因而一點也不會變得警覺,而是照樣錯下去。因此,在看著別人錯過之後,緊接著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這顯然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然而,這卻是我們失敗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更要從別人的錯誤中來完善自己。
智者之所以成為智者,就因為他絕不會重犯錯誤,不管是自己犯的錯誤還是別人犯的錯誤。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則都在一錯再錯。
先人也很可憐,引用他們的很多話,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尊敬他們,而是湊巧他們和自己想的一樣,利用一下這些話,去反駁或者批評一個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人罷了。
在我們需要闡述一個自己的觀點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有理有據的,常常會借用古人曾經說過的經典的話語。
然而,盡管同是借用,但性質卻有不同,有人隻是因為自己實在是沒啥思想了了,因此純粹的拿來一用;有人則是在別人提出不同觀點時,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又恰巧發現前人曾經說過與此相反的話,於是正好拿來抨擊對方;有人則在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後,想起曾經的古人也曾有這樣的感慨,因而在表達敬意之餘,再引用來充實自己的觀點,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不管是哪一種的借用,我們對前人知識的學習首先是用來充實自己的思想,在你懂得對外界事物進行思考後,形成一種自己的思想。因此,學習首先要能化為己用,如果隻知道一味地拿取別人的成就甚至思想,則是教育的一種悲哀。
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
我們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更應該是中華文化的批判者。
學習的初級階段是,首先是繼承者,其次才是批判者。而到了學習的高級階段,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那麼你首先是一個批判者,其次才是它的繼承者。
有人說,西方的曆史是一部改惡從善的曆史,中國的曆史則是一部改善從惡的曆史。西方鞭撻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馳騁。我們歌頌自己的光明,結果帶來了千年的黑暗。黑格爾說:“中國無哲學。”中國更多地存在的是謀略家,而不是思想家。
因此,培養一批擁有真正自己思想的人,敢於點醒社會的人,才是我們現代教育的關鍵。
一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居然還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那真是教育的失敗。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曾對生活有著美好的幻想。可進入小學之後,每當你和老師說自己的理想,老師會告訴你“你真是白日做夢,這怎麼可能實現呢”,慢慢地,我們最初的夢想也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