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9�j── 答文學社問
這試題很難解答。
因為唐代傳奇,是至今還有標本可見的,但現在之所謂六朝小說,我們所依據的隻是從《新唐書·藝文誌》以至清《四庫書目》的判定,有許多種,在六朝當時,卻並不視為小說。例如《漢武故事》、《西京雜記》、《搜神記》、《續齊諧記》等,直至劉昫的《唐書經籍誌》,還屬於史部起居注和雜傳類裏的。那時還相信神仙和鬼神,並不以為虛造,所以所記雖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卻都是史的一類。
況且從晉到隋的書目,現在一種也不存在了,我們已無從知道那時所視為小說的是什麼,有怎樣的形式和內容。現存的惟一最早的目錄隻有《隋書經籍誌》,修者自謂“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誌錄”,也許尚存王儉《今書七誌》,阮孝緒《七錄》的痕跡罷,但所錄小說二十五種中,現存的卻隻有《燕丹子》和劉義慶撰《世說》合劉孝標注兩種了。此外,則《郭子》、《笑林》、殷芸《小說》、《水飾》,及當時以為隋代已亡的《青史子》、《語林》等,還能在唐宋類書裏遇見一點遺文。
單從上述這些材料來看,武斷的說起來,則六朝人小說,是沒有記敘神仙或鬼怪的,所寫的幾乎都是人事;文筆是簡潔的;材料是笑柄,談資;但好象很排斥虛構,例如《世說新語》說裴啟《語林》記謝安語不實,謝安一說,這書即大損聲價雲雲,就是。
唐代傳奇文可就大兩樣了:神仙人鬼妖物,都可以隨便驅使;文筆是精細,曲折的,至於被崇尚簡古者所詬病;所敘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瀾,不止一點斷片的談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顯示著這事跡的虛構,以見他想象的才能了。
但六朝人也並非不能想象和描寫,不過他不用於小說,這類文章,那時也不謂之小說。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陶潛的《桃花源記》,其實倒和後來的唐代傳奇文相近;就是嵇康的《聖賢高士傳讚》(今僅有輯本),葛洪的《神仙傳》,也可以看作唐人傳奇文的祖師的。李公佐作《南柯太守傳》,李肇為之讚,這就是嵇康的《高士傳》法;陳鴻《長恨傳》置白居易的長歌之前,元稹的《鶯鶯傳》既錄《會真詩》,又舉李公垂《鶯鶯歌》之名作結,也令人不能不想到《桃花源記》。
至於他們之所以著作,那是無論六朝或唐人,都是有所為的。《隋書經籍誌》抄《漢書藝文誌》說,以著錄小說,比之“詢於芻蕘”,就是以為雖然小說,也有所為的明證。不過在實際上,這有所為的範圍卻縮小了。晉人尚清談,講標格,常以寥寥數言,立致通顯,所以那時的小說,多是記載畸行雋語的《世說》一類,其實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門書。唐以詩文取士,但也看社會上的名聲,所以士子入京應試,也須豫先幹謁名公,呈獻詩文,冀其稱譽,這詩文叫作“行卷”。詩文既濫,人不欲觀,有的就用傳奇文,來希圖一新耳目,獲得特效了,於是那時的傳奇文,也就和“敲門磚”很有關係。但自然,隻被風氣所推,無所為而作者,卻也並非沒有的。
(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