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釋張溥本作無私論(1 / 2)

夫 原鈔字無。據各本及《晉書》本傳引加 稱君子者:心無 《晉書》作不 措 原鈔作惜。據各本及《晉書》改。下諸措字放此 乎是非,而行不違乎 原鈔字無。據各本加。《晉書》引亦有 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 各本作於。《晉書》同 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係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係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 張燮本作衷 ,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有 各本作又 何患,無以 當作以無 生為貴者,是賢於貴者 各本訛生。舊校亦改 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於 黃本字無 有措矣。是故伊尹不惜 各本訛借。舊校亦改 賢於殷湯,故世濟而名顯。周旦不顧嫌 各本訛賢 而隱行,故假攝而化隆。夷吾不匿善 各本作情 於齊桓,故國霸而主尊。其用心,豈為身而係乎私哉?故管子 《晉書》無此二字 曰:君子行其 各本字無,《晉書》同 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賢也,不察於有慶 各本作度,《晉書》同。後諸慶字放此 而後行也。任 各本訛仁 心無窮 各本作邪。《晉書》同 ,不識 各本作議,《晉書》同 於善而後正也。顯情無措,不論於是而後為也。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慶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故論公私者,雖雲 各本雲下有一作終於事與是俱而已十字。案:當是注文在前而事與是俱也句下 誌道存善,心 黃汪張燮本字闕,張溥本作內,程本作而 無凶邪,無所懷而不匿者,不可謂無私。雖欲之伐善,情之違道,無所抱而不顯者,不可謂不公。今執必公之理,以繩不公之情,使夫雖性 各本作為 善者,不 原鈔字奪。據各本及舊校加 離於有私;雖欲之伐善,不陷於不公,重其名而貴其心,則是非之情,不得不顯矣。夫是非必顯,有善者無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無不是則善莫不得,無大非則莫過其非,乃所以救其非也。非徒盡善,亦所以厲不善也。夫善以盡善,非以救非;而況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與不善,物之至者也。若處二物之間,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敗。同用一器,而有成有敗。夫公私者,成敗之途,而吉凶之門也 各本作乎 。故物至而不移者寡,不至而在用者眾。若質乎中人之體 各本作性 ,運乎在用之質,而棲心古烈,擬足公途;值心而言,則言無不是;觸情而行,則事無不吉。於是乎同 疑當作情 之所措者,乃非所措也。欲 各本訛俗 之所私者,乃非所私也。言不計乎得失而遇善,行不準乎是非而遇吉,豈公成私敗之數乎?夫如是也,又何措之有哉?故裏鳧顯盜,晉文愷悌,勃 程本訛功 鞮號罪,忠立身存;繆賢吐釁,言納名稱;漸離告誠,一堂流涕;然斯數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機,表露心識,猶 各本訛獨 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措善之情,亦甚其所病也 各本亦甚二字奪。舊校乙甚字於所字下,非 。唯病病,是以不病;病而能療,亦賢於病 各本訛療 矣。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類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故變通之機,或有矜以至讓,貪以致廉,愚以成智,忍以濟仁;然矜吝之時,不可謂無廉;猜 各本作情。注雲一作猜 忍之形,不可謂無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讒言似信 四字原鈔奪。據各本及舊校加 ,不可謂有誠;激盜似忠,不可謂無私;此類是而非是也。故乃論其用心,定其所趣,執其辭以 各本作而 準其理 各本訛禮 ,察其情以尋其變;肆乎所始,名其所終;則夫行私之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是而負其是。故實是以暫非而後顯,實非以暫是而後明。公私交顯,則行私者無所冀,而淑亮者無所負矣。行私者無所冀,則思改其非;立公 原鈔訛功。各本同,依舊校改 者無所忌,則行之無疑;此大治之道也。故主妾覆醴,以罪受戮;王陵庭爭,而陳平順旨。於是觀之:非似非非 案:非下當更有一非字 者乎?明君子之篤行,顯公私之所在,闔堂盈階,莫不寓目,而曰:善人也。然背顏退譏 各本字無 議而含 原鈔作舍。依各本改 私者,不複 各本複下有同字 耳。抱至 程本作怨。張溥本作隱。他本俱空闕 而匿情不改也 各本字無 者,誠 原作議。據各本及舊校改 神以喪於所感 各本作惑 ,而體以溺於常名。心已 各本作以 製於所懾,而情有所係 各本作情有係於所欲。舊校同。案:疑當作情有□□所係。原鈔於有下奪二字 。容管顒纘 四字當誤。各本俱無,舊校亦刪 ,鹹自以為有是,而莫賢乎己。未有攻肌 各本作功期 之慘,駭心之禍,遂莫能收情以自反,棄名以任實。乃心有是焉,匿之以私;誌有善焉,措之為惡,不措所措,而措所不措。不求所以不措之理,而求所以為措之道;故明 各本訛時 為措,而暗於措,是以不措為拙,以致 各本二字奪 措為工。唯懼隱之不微,唯患匿之不密;故有矜忤之容,以觀常人;矯飾之言,以要俗譽。謂永年良規,莫盛於茲;終日馳思,莫窺其外;故能成其私之體,而喪其自然之質也。於是隱匿之情,必存乎心;偽怠之機,必形乎事。若是,則是非之議既明,賞罰之實又篤;不知冒陰 各本作廕 之可以無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無措 《類聚》二十二引作惜。與原鈔合,《禦覽》四百二十九引作情 之可以無患,而恨措 《類聚》引作惜。《禦覽》仍作情 之不以 《類聚》作巧。張燮本同 ,豈不哀哉!是以申侯苟順,取棄楚恭 各本訛泰 ;宰嚭耽私,卒享其禍。由是言之,未有抱隱 各本作偽,《類聚》《禦覽》同 顧私 二字原鈔無。據各本及舊校補,《禦覽》亦無。《類聚》作懷奸。張燮本同 ,而身立清世;匿非 二字《禦覽》引無 藏情,而信著明名 張燮本作君 者也。是以 各本二字奪 君子既有其質,又睹其鑒;貴夫亮達,布 《類聚》《禦覽》作希 而存之,惡夫矜吝,棄而遠 《禦覽》作違 之。所措一非,而內愧乎神;賤隱一闕,而外慚其形。言無苟諱,而行無 《禦覽》作不 苟隱。不以愛之而苟善,不以惡之而苟非。心無所矜,而情無所係,體清神正 《禦覽》作立 ,而是非允當。忠感明 《類聚》明下有於字,二張本同。《禦覽》無。案:明即於之訛衍 天子,而信篤乎萬民。寄胸懷於八荒,垂坦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 黃汪程張溥本訛冀。《禦覽》字無 者乎?或問曰:第五倫有私乎哉?曰:昔吾兄子有疾,吾一夕十往省而反,必 各本字奪 寐。自 各本自下有安字 吾子有疾,終朝不往視,而通夜不得眠。若是可謂私乎?非私也?答曰:是非 程本作公,誤 也,非私也。夫私以不言為名,公以盡言為稱,善以無 各本作名 為體,非以有措為負。今第五 各本第五下有倫字。後放此 顯情,是非 案:非字當衍 無私也;矜往不眠,是有非也。無私而有非者,無措之誌也。夫言無措者,不齊於必 原作不,據各本改 盡也;言多吝者,不具於不言而已也 各本字無 。故多吝有非,無措有是。然無措之所以有是,以誌無所尚,心無所欲,達乎大道之情,動以自然,則無道以至非也。抱一而無措,則無私。無非兼有二 程本訛三 義,乃為絕美耳。若非而能言者,是賢於不言之私,非無情以非之大者也。今第五有非而能顯,不可謂不公也。所顯是非,不可謂有措也。有非而謂私,不可謂不惑;公私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