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植物亞部 Gymnospermae 麻黃門 Gnetales 麻黃科 Gnetaceae(1 / 1)

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是生於中國腹地的雌雄異株的多年草,全形略似天花菜,葉很退化,作小鱗狀,對生節上。初夏開小花。在漢方,麻黃乃發汗,鎮咳的要藥,古來常用為感冒藥的葛根湯,便是配合了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的六味的。麻黃的有效成分是厄茀特林,又稱麻黃精(Ephedrin,C10H15NO),這一種鹽基物,為明治二十五年(一九○二年)故藥學博士,理學博士長井長義氏所發見[91]。此後直到近年,鹽酸厄茀特林不過用以為散瞳藥,但自一九二四年Chen,Schmidt兩氏[92]的藥理學底研究發其端,而作為呼吸鎮靜藥的用途大開,尤其常用於氣管支,喘息等,為內服(0.025–0.05克),或注射藥。厄茀特林的化學底構造,和從牛的副腎製出的亞特力那林(Adrenalin,C9H13NO3)這一種高貴藥相類似,那藥理作用也相類似。

亞特力那林不但價很貴,且是化學上極不安定的物質,水溶液一觸空氣,很容易便被養化,而且不適於內服,僅僅用作注射藥(偶或用作吸入藥)而已。而厄茀特林則是安定得多的物質,其長處在也宜於內服。於是三十年前由長井博士所發見的厄茀特林,現在已成為世界底的醫藥,從中國輸出於英美德各國的麻黃之量,每年至數十噸了。

如上所述,在漢方,麻黃的莖葉是用為發汗,鎮咳藥的,但同時,那地下莖,則作為製汗藥,而用於結核患者的盜汗等。就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作用,是發汗和製汗,恰相反對,《本草綱目》亦雲,“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而根節止汗,效如應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近年醫學博士藤井美知男氏於麻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理作用的相反,已由動物試驗給以證明了。[93]

麻黃的原植物,久用了E.vulgaris Rich.var.helvetica Hook.et Thompson這學名,但據近年O.Staft氏的研究,判明了漢藥的麻黃,是和歐洲及印度產麻黃不同的新種,同氏已立了E.sinica Stapf.[94]的新名。由中國所輸出的麻黃是同種之外,也混有E.equisetina Bunge的[95]。據B.E.Reed及劉汝強兩氏,[96]則在原產地,稱前者為草木麻黃,後者為木本麻黃,以為區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