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論為中心的俄國無產階級

文學發達史 岡澤秀虎

一、序——二、第一期——從“無產者文化協會”往“鍛冶廠”——三、第二期——從“印刷與革命”“赤色新地”底創刊至“十月”底結成——四、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十月”底綱領——五、“立在前哨”(“那巴斯圖”)和“烈夫”底論爭及“域普”底結成——六、第三期——從“立在文學底前哨”底創刊至最近。

一 序

文學從作者(個人)和讀者(社會的集團)底相互關係而發生。沒有讀者的作者,是不會有的。文學是個人底產物,同時是社會底產物。是個人底意識底反映,同時是社會集團底意識底一形態。離開社會集團底意識而獨立的個人底意識,是不會有的。決定社會集團底意識者,是那社會底生活條件。因此,如革命似的這種社會生活上的一大變革,及大影響於文學,蓋是當然的吧。

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陽曆十一月七日)的俄國大革命,就在俄國文學上起了劇烈的變化了。這革命覆滅了許多東西,又產生了許多東西。從來居於文壇底中心的文學者們底大部分,都背了革命而亡命了;這是最大的變動之一。並且這不是單單的表麵的形式的的沒落。失去了自己底階級,自己底生活條件的他們,在內心上也斷絕了創造底路了。因此,就是留在國內的人,(在政治上並不表示反革命的人,)不能適應革命者,也漸次地滅亡下去了。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之中,從來的文學不能走和從來同樣的走法,是當然的吧。但既成作家底滅亡,還決不就是資產階級文學底滅亡的意思;倒相反,在本質的文學上的資產階級文學底傳統,是今日也還繼續著的。但這是立在資產階級文學底傳統上的事,和革命一起地屈折著變形著過來的這些文學,與革命前的舊資產階級文學自是不同的。然而這種變形屈折,當然不是一朝所成的東西,乃是跟著革命後數年間底各社會階級底生活的條件(雖然革命在政治上是克服了資產階級與地主了,但在經濟上,意識形態上,他們是還存在著的。革命還不是無階級的時代,一時地反是更加激成著階級底對立爭鬥的。)底變化而起的。

和資產階級文學底這種變化一同,革命帶給文學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無產階級文學底可驚的勃興。

革命將無產階級推進到支配的地位,把創造底好條件給與他了。這結果便起來了,不是自然發生的無產階級文學,但無產階級文學底運動是依然與時日一同地漸次地發達著去的。

關係這些變遷底過程,試行精細的年代紀的記述吧。

革命後至今日的俄國文學,在大體上將它分為三期,是很確當的。

第一期是從一九一七年革命直後至一九二一年的新經濟政策的時期。

第二期是從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的時期。這時期因為新經濟政策底影響,和第一期的氣氛非常不同。

第三期是從一九二五年七月《黨底文藝政策》底發表至今日為止的時期。這時期,由文藝政策給與了到或一程度為止的解決於第二期的論文,漸次地開始置重於創作了。

二 第一期

第一期是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底時代。象單看戰時共產主義這言辭就可知道的一樣,在這時期,蘇聯底全社會是將它底幾乎一切的力都注在政戰(指揮紅軍與反革命的諸勢力作戰)和經濟戰(因為物質的窮乏,人們單單生存也就非費了他底精力底大部分不可)上的。因此,這時期的俄國文學是在混沌的狀態裏的。尤其革命直後的約半年間,因為過於巨大的社會的變動的緣故,文學是一時地完全斷絕了。

然而文學隨即再生著了。而且首先第一被印刷刊行的文學是無產階級文學,也沒有什麼奇異的吧。因為革命是在一切方麵都將最順利的條件給與無產階級了。

革命直後的無產階級文學,是作為無產者文化協會(Prolet—Cult)底運動底一部分而產生的。俄國底無產者文化協會是A·A·波格達諾夫底長久間的理想,迎著革命底好機而實現了的東西。它設立在一九一八年,而忽然間擴大到全俄國,那數目達到了三百以上。這運動底目的,不待說是要在文化(以意識形態底分野為主)上也組織的地確保著無產階級底支配的地位。在這裏,無產者文化協會最先地將無產階級底文化的獨立的問題,資產階級文化底繼承問題,怎樣地對待非無產階級文化的問題——這些無產階級所直麵著的最重大的文化問題,提出著,討論著了。

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五日起至二十日止,無產者文化協會第一回全俄大會開在莫斯科了。在這會議上決下了下麵的決議:

“為了在社會的活動、鬥爭、建設上組織著自己底力起見,無產階級以自己底階級藝術為必要。”

在這以前,無產者文化協會作為運動底第一步,已經開始無產階級文學者底叢書底出版了。第一部出版的是收集著亞曆舍·茄斯曲斯底詩與散文的《勞動者底槌聲底詩》。

還有,從一九一八年七月起,有無產者文化協會底中央機關雜誌《無產階級文化》出版,接著有《熔爐》(莫斯科),《未來》(列寧格勒)出現,並且各地的無產者文化協會都有著各自底機關雜誌了。初期的無產階級文學,便以這些雜誌為中心,無論在作品上或理論上都行著醒目的運動了。

無產者文化協會恐怕是人類第一次所行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底母胎。在這裏就聚集著相應於擔負這種重任的秀傑的文藝理論家。那第一位是這運動底指導者A·A·波格達諾夫,在他周圍有福特爾、加理寧、保羅、培斯沙裏珂、伐萊浪、巴浪斯基。他們都是作為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應該永久被記憶的人。

無產者文化協會底文學論,是從“為了無產階級在第三線上得到勝利起見,則他自己的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是必要的”這見解出發的。而無產階級必需著自己底階級藝術者,是因為這有著組織他底意識形態的力,因而在無產階級底目的達成上就有用處的緣故。

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集團主義。所以無產階級文學是集團主義底藝術。說無產階級文學是集團主義底藝術的這話頭,是作者明快地規定了無產階級文學底根本特質的東西,成為到今日為止大家所承認的理論的。因此,第一次提倡了這見解,是無產者文化協會底不朽的功績;但無產者文化協會底文學論底特色,是在說無產階級文學一邊努力於集團主義底意識形態底組織,同時不可不常常意識著全人類的精神底樹立這目的,立誌於這精神底成長的一點上。

在這裏,無產階級文學是通過集團主義,進向全人類的精神的東西,所以說道:不能有將那題材限製於集團的現象的事;並且更說道:無產階級文學必須將過去的人類文化所生產的全人類的文學攝取來給自己,做自己底成長底糧食。

如以上所說,無產者文化協會底文學論,是抽象的,原始的的。這是因為在無產者文化協會活躍著的時代(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〇年),在無產階級之前,雖有政治的,經濟的現實,而藝術的現實卻差不多沒有的緣故。

一九二〇年是將致命的的打擊給與以無產者文化協會為中心的文學運動了。在這年,無產階級文學底最有才能最被期待著將來的理論家加理寧及培斯沙裏珂,相繼死亡了。他們底太早的病沒,人們說是因為他們底全部精力都捧獻給革命直後底不息不眠的活動了的緣故。

失去這有力的指導者的事成為一部分的原因,以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底中心便移到同在一九二〇年組織成的無產階級作家團體“鍛冶廠”了。

“鍛冶廠”是文學史上最初的無產階級作家團體,在這裏聚集著初期的無產階級作家底全體(除出台明·培特尼)。

“鍛冶廠”一派的無產階級文學底特色,是在絕叫的地歌唱熱情和興奮。革命底世界的意義,解放底熱情,是抽象地以宇宙的大規模被歌唱著的。這因為在革命底混亂之中,沒有具體地描寫細敘的閑暇。“鍛冶廠”一派底文學觀,是載在這雜誌第一號上的宣言,和這年五月十日的全俄無產階級作家會議(從二十五個都市集來有五十人)底決議;但這與無產者文化協會底理論有頗大的距離。就是,無產者文化協會是置重於文學底內容,而反之“鍛冶廠”是苦心著形式的方麵。是理論家與作家的不同。

三 第二期

一九二一年三月所布告,從六月起開始實施的新經濟政策,是蘇俄社會生活上的一大轉換。因此這在文壇也起了變化。

新經濟政策把蘇俄的社會從物質的窮乏裏救出了。那結果蘇俄底文壇能夠開始定期刊行和革命前同樣的大冊的雜誌。就是,從這年的六月起,《印刷與革命》及《赤色新地》的二大雜誌同時地開始發行了。兩者都是國立出版所發行,前者是盧那卡爾斯基編輯,後者是瓦浪斯基編輯,繼續到今日。

大雜誌底誕生為機緣,革命後一時沉滯了的俄國文學便重新進了發展底時期。然而這文學發展底物質的好機,在精神上是立腳於質素的,著實的寫實主義底精神上的時期(新經濟政策是寫實主義之政治的經濟的表現)。因此這裏所要求的文學是現實的客觀的的寫實主義底文學。最相應於寫實主義底文學的形式當然是散文。從這種理由,蘇俄的文學便開始求著使知道自己底現實的作品,以及想即著現實而進到確實的傾向,然而從來在革命成功底歡喜和理想底高唱裏燃燒著,過於相信自己底力,好象即刻就會成就那樣地期待著世界革命的詩人們(“鍛冶廠”一派),是和新經濟政策底到來一起受著劇烈的精神上的打擊,不容易轉向到寫實主義底精神的。

這時候,親身體驗了國內戰爭當時的現實,雖未必是共產主義者,然而也不是反蘇維埃的智識階級份子,開始描寫他們底體驗了。他們因為第一次將新的時代和新的人們具體地顯示給蘇維埃的公眾的緣故,受了非常的歡迎了,但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了舊文化底惠澤的他們底藝術的天分,是在從來的無產階級作家裏不能見到的那般秀傑的。關於他們,托羅茲基如下地寫著:

“他們底文學的及一般的外觀,是由革命所創造的東西。而他們是全都各各自己流地接受著革命的。但在這些個人的的受納之中,有著亙及他們一切共通的底特質。這便是將他們從共產主義劃然地區別出來,象反對它似地常常威脅著他們的那特質。他們沒有整個地把握著革命。在這裏,革命底共產主義的目的,在他們是不可解的。他們全都多少有點具有越過勞動者底頭,具著希望來看農民的傾向。他們不是無產階級革命底藝術家,而是革命底藝術的同路人。”這實在是適當的評語。以後他們便被稱為同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