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全集編校後記(1 / 3)

魯迅先生稟賦超卓,強記敏感,熱愛群倫,而遇多拂逆。畢生心血,寄諸楮墨,喜怒哀樂,達於文辭,率直淋漓,不假掩飾,淵博純正,光芒四射,而一以振勵民族精神為依歸。決不同於屈原之徒發牢騷,司馬遷之止於孤憤。先生著譯宏博,僅就述著而言,達二十九種。先生遺稿中,即有手定的著述目錄二紙:

〔其一〕

人海雜言

1.墳300 野草100 呐喊250           二六.〇〇〇〇

2.彷徨250 故事新編130 朝華夕拾140 熱風120 二五.五〇〇〇

3.華蓋集190 華蓋集續編263 而已集215     二五.〇〇〇〇

荊天叢草

4.三閑集210 二心集304 南腔北調集251   二八.〇〇〇〇

5.偽自由書218 準風月談265 集外集160   二四.〇〇〇〇

6.花邊文學 且介居雜文 (二集)

說林偶得

7.中國小說史略372 古小說鉤沉上

8.古小說鉤沉下

9.唐宋傳奇集400 小說舊聞鈔100      二三.〇〇〇〇

10.兩地書

〔其二〕

一 墳300 呐喊250

二 彷徨250 野草100 朝花夕拾140 故事新編130

三 熱風20 華蓋集190 華蓋集續編260

四 而已集215 三閑集210 二心集304

五 南腔北調集250 偽自由書218 準風月談265

六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七 兩地書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八 中國小說史略400 小說舊聞鈔160

九 古小說鉤沉

十 起信三書 唐宋傳奇集

右每書名下數字,是表書的頁數;第一書目每行下數字,則表字數。前一書目中,還沒有把《集外集拾遺》預算成書;《且介亭雜文》的書名,亦未擬定。後一書目,大約是一九三五年以後修正的,就比較完備了。

記得先生大病前,曾經說到過:他自從一九〇六年,二十六歲中止學醫而在東京從事文藝起,迄今剛剛三十年。隻是著述方麵,已有二百五十餘萬言,擬將截至最近的輯成十大本,作一記念,名曰“三十年集”。當時出版界聞訊,不勝欣忭,紛請發行。使先生不病且死,必能親自整理,力臻美善。無奈願與事違,先生竟病且死,死後行將二年,始將全集印行,捧誦遺著,彌念往昔,不勝痛悼。

先生每出一書,編校皆極謹嚴;廣平襄助左右,多承指導,凡有疑難請益,片言立決。現在全集出版,彷徨疑似,指引無從。所有愆誤,追悔莫及。所幸文化界同人,熱心協力,卒底於成。謹就經過,略陳一二。

溯自先生逝後,舉世哀悼。輿情所趨,對於全集出版,幾成一致要求。函劄紛至,荷蒙啟迪,舉其大要,則一望早日出版;二希收集完備;三冀售價低廉。竊思先生著述,其已印行者,整理較易。其未印行如《六朝造象目錄》,《六朝墓誌目錄》,《漢碑帖》,《漢畫象》等,非專家竟難措手,整理最為困難。幸蒙先生老友許壽裳、畫室兩先生對紀念逝者,援助家屬,向不辭勞苦。關於全集進行,亦不斷惠函指示,始終給予許多寶貴幫助。一九三七年春,台靜農先生,親臨憑吊,承於全集,粗加整理。並約同許壽裳先生商請蔡元培、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諸先生同意,任全集編輯委員。是時廣平正擬在滬先行整理,俟得蔡元培、茅盾兩先生指示之後,乘去夏暑假之便,赴平就教於馬、許、沈、周諸先生暨台靜農、魏建功、曹靖華、李霽野諸君子,冀集群思,使臻完善,然後攜回滬上,設法印行。不料“七七”蘆溝橋事起,一切計劃,俱告停頓。去秋先生周年逝世紀念會席上,滬上文化界又複以全集出版事相督促。良以敵人亡我,首及文化。開戰以來,國內文化機關,圖籍古物,被毀滅者,不知凡幾。出版先生全集,保衛祖國文化,實為急不容緩之事。然廬墓為墟,救死不暇;百業凋敝,謀生日拙;雖有大心,終無善策。而先生以一生心血,從事於民族解放的業績,又豈忍其久久擱置,失所楷模。語雲:紙張壽於金石。自維無力為此,每一念及,惄焉心傷。幸胡愈之先生,本其一向從事文化工作之熱忱,積極計劃全集出版事宜,經幾許困難,粗具規模。且擬以其手創之複社,擔當斯責;廣平亦即欣然承諾。複社諸君子,盡海上知名之士,董其事者,為胡愈之、張宗麟、黃幼雄、胡仲持、鄭振鐸、王任叔諸先生。約定以編輯責任,歸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複社則主持出版,代理發行。惟紀念委員會同人,散處四方;集中編輯,勢所難能。雖函件往還,指示實多,而實際責任,不得不集於少數人身上。所幸複社同人,措施得宜。工作皆有秩序,進行亦極順利。六百餘萬言之全集,竟得於三個月中短期完成,實開中國出版界之奇跡。其各部工作概況,大略如次:

1.編輯部工作:分集稿、抄寫、編輯、校對各項:

a.集稿 先生著譯,已有專書行世者固多,但散佚者,亦複不少。其已印成書而久經絕版者,有《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說集》,《藝術論》兩種,《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文藝與批評》,《文藝政策》,《會稽郡故書雜集》等。《月界旅行》承楊霽雲先生見借;《地底旅行》亦由楊先生從《浙江潮》第十期上抄錄見寄,惟僅開首二章;阿英先生聞全集付排,即從其藏書中覓得全書見借;使成完璧。《域外小說集》,原有初版上集一冊,且已封麵爛壞,可資編印者,僅賴中華新出版本。幸蒯斯曛先生應邀參加編校事宜,知家藏有《域外小說集》下冊初版本,即以見贈。封麵完好如初,作淡藍色,上署“或外小說亼”篆字,“會稽周氏兄弟纂譯”等字。毛邊精裝。雖穿線之鐵絲已壞,而書式仍極美觀。得此一書,其於校對時,啟迪實多。《藝術論》兩種及《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文藝與批評》,《文藝政策》等書,則早由周文、胡愈之兩先生辛苦搜得。《會稽郡故書雜集》,本已雕板印行,但手寫本則存作人先生處,托魏建功先生借得,親從北平運出,保存於昆明。此次全集出版,魏先生將此航寄至港,托茅盾先生請人帶滬。全集編目之初,即將此書列入。然猶不知書在何處。輾轉電詢,凡閱一月有餘,而猶無消息,心殊惴惴。迨一見稿本,如獲至寶欣喜之情,無言可喻。魏先生來書有雲:“先師手澤,得安抵尊處,私懷釋然。自去年十一月裝箱交運,浮沉港上凡五月,幾至散失,於心惴惴也,今竟得如願刻入全集,幸甚幸甚。”即此可知一書之成,殊非易易。其他未經付印,由先生編定輯錄者,有《古小說鉤沉》,《嵇康集》,《山民牧唱》及《集外集拾遺》。由廣平集錄散佚譯文而成書者有《譯叢補》。《古小說鉤沉》,《嵇康集》,《山民牧唱》寫本完整,隻要重行抄寫付印即可。《集外集拾遺》一部分由先生親自編定,一部分由廣平續編。其中許多序文後記,借助於王冶秋先生所編之《魯迅序跋文集》的稿本者不少,《城與年插圖本小引》,則為先生於一九三六年三月十日扶病所記,原擬將此書付印,“以供讀者的賞鑒,以盡自己的責任,以作我們的尼古拉·亞曆克舍夫君的紀念”的。但先生的計劃沒有實現而“亡故”了。我們的“悲哀”的“紀念”,要超過先生之於尼古拉·亞曆克舍夫!本已計劃個大概,擬印成與《引玉集》同樣精美,不料也為“八一三”炮火所粉碎,說來真不勝悲憤。現在先將《小引》收在《集外集拾遺》中,以資提示,使他日得完成先生遺誌。至《譯叢補》一書,謝澹如先生幫助最多。謝先生曾將先生全部翻譯佚文,分類抄成目錄,用功極勤,全集集稿時並見借《前哨》,《萌芽》,《十字街頭》,《在沙漠上》,《奇劍及其他》,《朝花周刊》等書,然搜錄之後,與謝先生所編譯文目錄對照,尚缺不少。謝先生於先生譯文,本皆保存,徒因家在南市,舊藏皆毀於火,無法補足。幸文化界同人,聞訊之下,盡皆以各書見借。先後給予不少便利者,有柳亞子、阿英、徐川、唐弢、席滌塵、蒯斯曛諸先生。此中因緣已於《譯叢補編後記》中稍及一二,這裏不再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