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無趣叫仕途(1 / 2)

15世紀的最後一年(1499年),王陽明終於通過會試,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來,這是個光明的起點,王陽明最初也是這樣認為的。他被分配到了工部實習,第一個差事是為王越修建墳墓。

王越是明代軍事史上屈指可數的儒將之一,他的人生由無數傳奇寫就。他年輕時參加會試,剛要交卷時,考場中起了一陣颶風。風停時,王越發現自己的卷子消失了,大哭,考官被他淒慘的哭聲感動,就又給了他一份考卷。王越奇跡般地在考試結束前完成,高中進士。幾年後,朝鮮使者來北京,談到一件奇事。1451年,朝鮮國王早上起床,發現王宮中有份考卷,找來翻譯朗誦之下,嘖嘖稱讚。稍有點常識的人就知道,這是明帝國會試的考卷。朝鮮使者說完這件奇事,就把那份考卷恭敬地捧出,並且說,希望不要耽誤了這位考生的前途。當那份考卷被各位大臣擊鼓傳花一樣傳到王越手中時,他驚駭起來。原來,這份考卷就是他在1451年的會試考場失蹤的第一份考卷。

這個故事透露給我們兩個信息:一、王越能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兩份考卷,足見其功底深厚,思維敏捷,有急智;二、傑出人物必有傳奇跟隨。

在後來的歲月中,很多人發現王越對文職沒有興趣,對軍事卻如癡如醉。土木堡之變後,王越被任命為大同軍區司令。自此,明帝國中央政府對蒙古人的反攻中,王越率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1480年,王越兵團出大同,追擊蒙古兵團至威寧海,搗毀敵營,擒男女一百七十一人,斬首四百三十七級,這次大捷使他毫無懸念地被封為威寧伯。

據說,王越經常和士兵打獵,士兵獲得獵物的多少決定了他在戰場上的位置。打十隻兔子的士兵肯定會排在打一隻兔子士兵的前麵。這種排列順序會不會導致士兵故意不獲取獵物,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從1467年王越開始和蒙古兵團打交道,直到1498年他病逝於甘肅軍營的30年中,他取得了十三場中小型戰役的勝利。這個紀錄,整個明代,沒有任何一名文臣能打破。明代的爵位製,沿襲的是西周王朝“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整個明代,文人被封為“伯”的有十餘人。不過文人立軍功而被封為伯的隻有三人。他們是:王驥、王越和王陽明。王驥是1406年的進士,1441年,身為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他在雲南消滅了少數民族的叛亂,因此一戰而被封為靖遠伯。當然,王陽明比前二人要厲害,這不僅是王陽明立下的戰功比二人彪炳得多,還因為王陽明在去世後,從“伯”跳到了“侯”,終明一代,文臣有如此殊榮,唯王陽明一人。

不過1499年,王陽明在為王越修建墳墓時,他還隻能將王越當成偶像,實際上,就在幾年前,他曾夢到過王越。

據說,為王越修建墳墓,讓他興奮異常。明代文官出外執行任務,一向是坐轎子,可王陽明卻拒絕轎子而騎馬。他在工地上騎著高頭大馬來回巡視,威風凜凜。同時,第一次管理這麼多民工,讓王陽明的軍事激情頓時燃燒。他把工地變成了戰場,排兵布陣,休息時,就讓民工們演練諸葛武侯的“八陣圖”。當王越的墳墓修建完畢,那群民工就成了一批民兵。據王陽明說,如果把這些人投放到戰場,那就是以一當十的特種兵。

這個任務完成之後很久,王陽明始終沉浸在喜悅中。他以為他能憑借出色的才華和熱忱很快就平步青雲,然後走到那個經略四方的平台上建功立業。但他錯了,他的仕途生涯就此轉折。